东奔走,与陈胜时代的老人物吕臣一起,把楚怀王从盱眙迁出,迁到彭城。吕臣屯兵于彭城之东,项羽屯于彭城之西,刘邦则驻扎在砀县。三支军队紧张万分,准备打一场最艰难的硬仗。
大家等了一段时间,没见秦兵打来,反倒是魏国的魏豹报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已经攻下了魏国的二十多座城。楚怀王闻之大喜,立即封魏豹为魏王。
封了魏王,楚怀王坐下来,心情激动又澎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大概算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了。你看连魏国的君王,都得由自己说了算。自己是可以封别人为王的王,这岂不是证明了自己非常英明神武吗?
放牛娃楚怀王坐不住了,就开始主持工作。有什么工作需要主持的呢?嗯,这样好了,他把项羽的兵和吕臣的兵,合并起来,统一由自己指挥。抓过军权,又发现项羽孤零零地站在一边,好不凄凉。楚怀王不忍心,于是大肆封官。
先封刘邦为砀地的郡长,封为武安侯,命刘邦统砀郡之兵。
封项羽为长安侯,称号鲁王。
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也在军中,封为令尹。令尹是楚国最高的官职,主掌军政大权。这就意味着吕臣一家,得到了楚怀王的绝对信任。
楚怀王夺了项羽的兵权,却对刘邦高看一眼,这件历史事件,让许多史学家愁破了脑壳。他们无法理解楚怀王为什么要打压项羽,更无法理解,楚怀王为什么偏偏对刘邦高看一眼。
是呀是呀,到底为什么呢?
史学家弄不明白,是因为史学家被司马迁老人家给忽悠傻了。举凡读过《史记》或是没有读过《史记》的,只要知道楚汉相争,知道刘邦项羽故事的人,脑子里都有一种错觉,认为刘邦和项羽是同龄人。
司马迁之所以刻意为后人营造这种错觉,只是因为几年后的一件事。
公元前203年,一个三十岁的壮汉,对一个五十四岁的老头说:“来来来,老头,你有种过来,过来咱们俩单挑。”
看到这情景,你马上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巴,这个三十岁的壮汉,竟然要找五十四岁的老头单挑。这壮汉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呀?
一点没错,这个壮汉,就是脑子有毛病的项羽。而那个五十四岁的老头,就是刘邦。
三十岁的壮汉,竟然向五十四岁的老头单挑,你马上就知道项羽脑子有问题。但是司马迁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项羽,而不是脑子进水的项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司马迁运用了无数的障眼法,刻意模糊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距。在世人的脑子里,造成了一种刘邦和项羽同龄的错觉。如果项羽向一个同龄人邀战单挑,这肯定不是脑子有毛病,而是血性、烈性与刚性。
现在我们问一句:一个气势汹汹向老头挥拳头挑战的年轻人,你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吗?就不怕他把事情搞砸啊?
年龄!年龄!这一年,刘邦四十九岁,项羽二十五岁。相比之下,刘邦肯定要比项羽更稳重,更容易让人信任。所以楚怀王只收项羽兵权,却不收刘邦的。
除了年龄上的考虑,还有一个方面,是刘邦与项羽两人的战绩之比较。
所谓战绩,就是说刘邦与项羽,他们俩哪个经历过的阵仗比较多,更有临阵经验,更有影响力。
先来看刘邦。刘邦目前的战绩如下:
自沛县起兵以来,攻胡陵、攻方舆、战丰邑、战薛地、一打丰邑、萧县战司马夷、打砀郡、攻下邑、二打丰邑、三打丰邑、和项羽联手屠城阳、占雍丘杀李由。到目前为止,刘邦大大小小的战役,已经有十二次了。
再来看项羽的战绩:项羽渡江以来,首次战绩是血屠襄城。然后与刘邦合兵,先血屠城阳,再攻雍丘杀李由。只参加了三次战役。
刘邦打了十二场仗,虽然赢的不多,但败绩也不多。而项羽只打了三场仗,三场仗居然有两场以屠城而告终。其中尤以襄城之屠最为残忍,他居然把全城的男女老幼,全部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