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现在的话来说,表达内心的不满、忧愁、怨恨,是一“发
”发
来了,心里就好受了,就容易平衡了。这
效果,很像古希腊哲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净化”通过净化,保持心理的卫生和健康。
}
obj。style。display="none";
var obj = document。all(type num);
不过,我们从《柏舟》中读到的不平之情,似乎不那么“怨而不怒”不那么温文尔雅。反复地申说,反复地调,反复地倾吐,足以一遍又一遍地震撼人心。可以设想。主人公遭受挫折的打击之大,已到了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地步。
不平则鸣,这大概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人在世上度过,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时时
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坎坷、困难、挫折、不幸。如果有了这样的遭遇,连表达的冲动都没有,就麻木得太可以了。表达的方式可以有多
,诗(包括其它文学形式)仅仅是方式之一,所以古人说诗“可以怨”也就是表达内心的幽怨愤恨之情。也许,这是一
比造反或暴力行为更合统治者胃
的方式,因而受到包括圣人孔
在内的显赫人士的推崇。在他们看来“许可以怨”的最佳标准是“怨而不怒”也就是说,表达怨恨是允许的,合情合理的,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大火爆, 太愤激,太直
,太赤
,而要
蓄委婉,温文尔雅。
是的,人在现实中常常像一弱无力的芦苇,但却是一
会思想的芦苇。他可能没有力量摆脱命运的不公,没有力量反抗制度的压迫,无法避开他人的陷阱。但是,他可以思想,可以由此反思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把它表达
来。从更
的意义上说,当他在这样
的时候,便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肯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一
单纯的发
和自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