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日者,巳得郑盟,当以备楚,而不以罪执之,旋使离叛,楚缘隙溃莒,不能救,祸由中国无信,故讳为信辞。使若莒溃非盟失信,所以甚中国,因与下溃日相起。)
[疏]注“不日者已”至“信辞”○解云:正以《春秋》之义,不信者日,故以不日为信辞矣。言巳得郑盟者,有郑伯也。当以备楚者,正以楚人数为诸夏之患故也。○注“而不以罪执之”○解云:即下文秋“晋人执郑伯”是也。正以僖四年传曰“称侯而执者,伯讨也。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今经称人,故曰不以罪执矣。○注“旋使离叛者”○解云:即其下文云“晋栾书帅帅伐郑”是也。○注“楚缘隙溃莒”○解云:即下文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是也。言楚人缘其有不和之隙来伐莒而溃之,故曰缘隙溃莒矣。知不能救者,正见以下遂无救文故也。○注“所以甚中国”○解云:谓其作信辞也,所以甚恶中国之无信矣。○注“因与下溃日相起”者。○解云:其言因非正为之辞矣。言此盟不日,非直甚中国之无信,亦因欲起其下溃书日者,乃是中国无信,同盟不相救,至为夷狄所溃矣。言相者,两事相共之辞,则下溃书日,亦起此盟之不信矣。
公至自会。
二月,伯姬归于宋。
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未有言致女者,此其言致女何?录伯姬也。(古者妇人三月而后庙见,称妇,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父母使大夫操礼而致之。必三月者,取一时足以别贞信,贞信著,然后成妇礼。书者,与上纳币同义。所以彰其欤且为父母安荣之。言女者,谦不敢自成礼。妇人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庙见,贤遍反,下同。操,七刀反。别,彼列反。且为,于伪反。)
[疏]“未有言致女者”○解云:谓《春秋》无此经也。○注“古者妇人”至“之义也”○解云:此皆《曾子问》文也。其文云:“孔子曰: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郑注云“谓舅姑没者也,必祭成妇义者,妇有共养之礼,犹舅姑存时,盥馈特豚于室”是也。○注“书者与上纳币同义”○解云:即上八年“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传云“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注云“伯姬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录其礼,所以殊于众女”是也。今此书其致女者,义亦然,故云书者与上纳币同义。○注“所以彰其臁敝痢案易猿伞薄鸾庠疲褐氐酶改钢命,乃行妇道,故曰所以彰其煲病F渑当夫,非礼不动,光照九族,父母得安,故曰荣之。○注“礼妇人未”至“氏之党”○解云:《曾子问》文也。其文云:“曾子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庙,不谟诨使茫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郑氏云“迁,朝庙也。婿虽不备丧礼,犹为之服齐衰”是也。
晋人来媵。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义与上同。复发传者,乐道人之善。○复,扶又反。)
[疏]注“义与同上也”○解云:谓亦与上致女,皆同书纳币矣。
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晋人执郑伯。
晋栾书帅师伐郑。
冬,十有一月,葬齐项公。
楚公婴齐师师伐莒。庚申,莒溃。(日者,录责中国无信,同盟不能相救,至为夷狄所溃。○溃,户内反。)
[疏]注“日者录责”至“狄所溃”○解云:正以凡溃例月,即僖四年春,王正月,蔡溃;文三年春,王正月,沈溃之属是也。今而书日,故如此解。
楚人入运。
秦人白狄伐晋。
郑人围许。
城中城。
十年,春,卫侯之弟黑背,率师侵郑。
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其言乃不郊何。(据上不郊不言乃,僖公不从言免牲也。)
[疏]注“据上不郊不言乃”○解云:即上七年夏“不郊犹三望”是也。○注“僖公不从言免牲”○解云:僖三十一年夏“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是也。
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不免牲,当坐盗天牲,失事天之道,故讳使若重难不得郊。○难,乃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