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往回走。就在这时,忽闻背后有人喊他。他惊喜地回头一看,见是一个陌生的老渔婆。老渔婆朝韩湘子道个万福,然后说道:“这位相公,公主感谢你的美意,特意差我出来传话。实不相瞒,前几夜在月下歌舞的乃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因事情泄露,昨日被龙王派太子将她抓了回去。如今她被关在深宫,不能前来与相公相会。今日她叫我来见相公,特来奉献南海普陀神竹—枝,以供相公制仙箫之用。望相公制成仙箫,谱写神曲,以拯救龙女脱离苦海!”说罢,老渔婆递上神竹一支,便化成一阵清风不见了。
韩湘子手拿神竹感慨万分,他飞身回到终南山,将神竹制成神箫,并把它叫做紫金箫。他日夜吹箫谱曲,最后终于谱成神曲《天花引》。
神曲谱成,韩湘子带着紫金箫又来到东海海滨,他面对大海吹奏《天花引》,旋律迂回曲折,悠扬婉转,空灵玄奥,优美动听。
箫声传到东海龙宫,惊动了东海龙王,他不由自主地带着太子来到海滩巡视。太子对龙王说道:“这吹箫的就是韩湘子,当初就是他用箫声勾引七公主的。”龙王听后点点头说道:“难怪七公主会情不自禁地来此听箫。这箫声悠扬婉转,听了让你心旷神怡,又空灵玄妙,把你带到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
龙王和太子变化作一老一少来到韩湘子面前,龙王对韩湘子说道:“这位仙家,你的箫声美妙绝伦,本王佩服。”韩湘子知道龙王来了,忙施礼说道:“在下非是有意在龙王面前卖弄,实是事出有因。七公主无辜,还望龙王开恩,还她自由。”龙王笑道:“这个不难。你我乃属水旱两家,本是相安无事。只是你那优美的箫声搅得小女夜不能寝,私自外出,如此下去会坏了我宫中的规矩。”韩湘子道:“既如此,龙王若是答应放过七公主,在下以后不再打扰,即刻就走。”龙王笑道:“一言为定。”韩湘子辞别龙王,飞身而去。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十四日巳时,一个男儿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永济市西的芮城县)东北的招贤里降生。他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酒仙、诗仙、剑仙,吕洞宾。据《虞邑西乡吕氏宗谱》记载:吕洞宾本名煜(yu),他的祖辈世代为官。曾祖父吕延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任河东郡(唐肃宗乾元三年即760年改为河中府)节度使,并在当地立家繁衍。祖父吕渭,唐乾元二年进士,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父吕让,唐元和十六年进士,海州刺史,生三子:长子熀,大中七年进士,次子烨,咸通十四年进士,三子煜,后更名岩,字洞宾…。
吕煜五官清秀,鼻梁耸直,虎体龙腮。自幼聪慧好学,博读百家,四岁时就能咏经读书,亲朋邻里都很喜爱他。他读书勤学不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出口成章,人称神童。长大后斯文秀气,文思敏捷,文不拘题,并喜爱游山玩水。他作诗会友,乐善好施,方圆十里八里无人不知。在其年幼时,有一个道人见到他,曾赞道:
此子骨相是仙才,风尘表物狼裹来。
遇庐则居学道法,见钟则叩称心怀。
人们对道士所说的话似懂非懂,听得出前两句是称赞的话,后两句则不解其意,只当是道士又说疯话,并无人在意。
吕煜虽才貌双全然而与仕途无缘,时至弱冠之年却应试进士不第,心情烦闷又去出游会友。
吕煜这次出游,引出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段佳话。
这日吕煜到了风陵镇,在好友李林家里做客。时至初秋,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主宾心情都好,免不了把酒吟诗。酒过三巡,诗意正浓,吕煜举目看看窗外,见秋风刮起,树上落下几片变黄了的叶子,不由心生感伤,吟道:
秋风惨淡秋叶黄,天色渐晚秋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