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定侯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定定神看陶通判时,已经漏听了一段话。这时所听到的是极怪的声音——是陶通判正在学“号军”在场中的吆喝。
“为什么说,你自己心里要有数呢?”说到这里,陶通判忽然停了下来,望着邵定侯发愣,仿佛有话而碍,不知怎么说才合适。
朱秀才醒来,觉得这个梦可笑;回想了一下,随即丢开。哪知过了几天又梦见这个邻居,苦相劝,谆谆叮嘱,一定要带最好的砚台。
“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他拉长了声音,凄厉地学过了这两句;又用低沉的声音说:“恩鬼、怨鬼,直待号军这一喊;方始能够场,恩鬼蹲在红旗下面,怨鬼蹲在黑旗下面。报恩报怨,
样百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是,是!”邵定侯浑如浸在海
中一般;急于想听个轻松温
的故事——实在也是怕听报怨的故事,所以不等他讲下去,抢着说
:“陶公,你说报思是怎么报法?”
“报思吗?我说个见的故事你听。”
“保?”陶通判诧异“怎么保法?”
也不知是陶通判讲得起劲,忘其所以;还是故作惊人之笔,突然拍案说:“鬼——”
“是!”邵定侯肃然回答;一副虔诚受教的模样。
“请你跟池大老爷去说,我试期过后,一定回绍兴;我亦微有薄产,祖宗的基业,岂肯轻易抛掉?还有妻儿老小,如何割舍得下?官司打到那里,我都奉陪。”
这就有些不可思议了。朱秀才推醒老伴,说起经过;他的妻倒也是豁达明快的
情,便说:“
他呢!你就不妨去试一试。考不
这副形容,在听的人,便有咄咄人之
;邵定候
自镇静着问:“陶公,怎不说下去?”
“这倒不敢!只是我两句话说得很直。历来赴考,叫‘场中莫论文’;有
是‘一命二运三风
,四积
功五读书’。你这样养尊
优的人,命运风
,自然是好的;就这
功积德上
,你自己心里要有数。沁
这番话说在情理上,陶通判觉得很难驳得倒他;但不遇见还则罢了,已经追上,却又放他走路,回到城里,如何跟朋友代?
“陶公,”邵定侯赶打断,脸上有凛然不可侵犯之
“人家的命案,与我何
?池大老爷是外省人,你是本地人,难
不帮同乡?再说,我邵某人有家有业,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有什么不能放心的?就算我误遭官司,应该到案;照现在这
情形,也该有个通
之
。我就请陶公你替我保一保。”
陶通判一上来便觉得输了理,因而言语上节节走下风,越来越难招架。这时听邵定侯言外之意,是借团练欺压良民,自觉惭愧,越发没有“还价”了。
又愣了一回,陶通判问:“‘儒林外史’你看过没有?”
“不是,不是!我决不是挖苦你。我讲的是场的情形,‘至公堂’前,放过九声大炮,摆
香案,由书办跪请三界伏
大帝关圣帝君
场镇压;周仓巡场;文昌帝君主试,魁星来放光。接下来还要请举
的‘功德父母’。你想想看;真正‘举
三尺有神明’,考场中有多少神灵?这都不去说它;每号门前一面红旗,一面黑旗,你
,作啥用
?”
这朱秀才倒有自知之明,能够中了秀才,不算白丁,自觉对祖宗有了代,所以绝意
取。第二年是乡试的年分,亲友都劝他下场;他说什么也不肯。到了试期前一个月,
了一个怪梦,梦见他当初周济过的一个邻居来告诉他说:“朱相公,你上省去考,一定会中。不过要拿你最好的砚台带
场。”
就这时浮云掩月,凉风大起,将一盏车油灯,
得火焰直
;邵定侯颇有
骨悚然之
,连话都说不
来了。
“好,好!你也不必发牢,我保你就是;想来你偌大家业,也舍不得丢下。不过,邵老弟,我倒有一句话,不知
该说不该说?”
“小时候看过,不大记得清了?”邵定候有意想把气氛得轻松些,不惜自嘲“陶公大概是要讲严监生坐人家的船;船老大吃了他的雪片糕,他趁机讹诈人家这段故事,来挖苦我这个监生是不是?”
陶通判虽非举人,但应过乡试;他说他亲得见的故事是如此:有个姓朱的秀才,书香世家而资质迟钝;他的那名秀才,也是学政看他五十岁的“老童生”犹自背着考篮,与十几岁的少年同场角逐,于心不忍,勉
中了他的。
就这踌躇之际,邵定侯又开了“王法不外乎人情。陶公,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话;不合
理,我就跟你走。不过,陶公,”他略停一下毅然说了
来:“倘或我是窝藏
细,或者
了什么有害地方治安的行径,今天跟着你走。毫无怨言。如今是与陶公不相
的事,也劳动团练弟兄,想想于心不甘。”
邵定侯听他已经一肩担承,可以脱,自然什么委屈都肯受;急忙笑
:“陶公,你说哪里话?你是我父执辈,就教训几句,我也得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