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五十四章谋议(2/3)

组建联军的过程给了长江域的这三大势力一个互相接近的机会,李鸿章和其他一些省份的诸侯们也或多或少的对这次军事行动给予了支持。在解决了太平军在联军中定位的问题之后各路诸侯绝大分都站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些封疆大吏们虽然这些年尝到了独霸一方的甜滋味,但是毕生的教育使得他们对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仍然抱有希望,说到底他们属于封建官僚,要是各路诸侯都是像曹、刘备那样是从世中杀来的枭雄那情况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平定西北这些封疆大吏们是乐见其成的,再加上李富贵远征自然可以减轻他们上压力,这已经成为一共识。李富贵自从开始在海外发展之后对国内的势力就一直摆一幅比较友善的态度,一开始大家还不太适应,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过时间一久大家习以为常就有很多人认为李富贵是因为要在海外扩张才没有在国内继续咄咄人。实际上这当然是一个误会,李富贵相对收敛只是因为他给自己重新制定了规则而已。

“说来听听。”

“三五万人我们应当能够比较轻松的搞定,你们觉得我的那个把俄军主力引到东方然后动优势兵力将其包围的计划如何?”

实际上曾国藩于这压力之下再加上年事已有旧疾早就开始有了引退的想法,只是这接班人的问题一直没有着落。因为不从那个方面来看在他之后都应该是曾国荃继任湖南巡抚,可是这一步却不是那么容易跨去的,南方的各路军阀到现在为止在权力接中还没有现过父、兄弟相承的事情,这些年当中也的确有两三个掌有实权的总督、巡抚因为年龄或者健康原因放弃了手中的大权,这里面除了一个把权力重新给朝廷之外其他的都是自己安排接班人,然后上表朝廷要求上面既成事实,清廷既然已经默许了南方诸省的自治也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

湖南的情况与所有的省份不同,这个时候的湖南有了一些失控的迹象,新旧势力的冲突把曾国藩夹在当中让他非常不好受,从思想上来说曾国藩算是个保守的人,但是他的见识又让他明白新学的力量,所以他一直在寻找这样一平衡,遗憾的是新旧势力的火不容让他的这希望彻底破灭,成为了一个两面不讨好的人。幸好这个时代的巡抚手中权力已经变得极大,所以在他的弹压下还没有太大的

“那这场战争要打到什么时候呢?”

“这样就是在拼经济了,俄国人肯定会吃些亏,不过对我们来说这打法损失也不会小吧?”

“不一定,只要计划得当这样规模的战争反而有可能对我们的经济起到促的作用,尤其是对东北。”

这些省份都为西北战事提供了协饷,李鸿章除了钱之外更是派了一支彪捍的新军加到联军当中,在李富贵看来这是李鸿章在玩了,他大概是看到太平军所受到的优待所以觉得自己与李富贵虽然这些年有些疏远,但是毕竟还是有些情的,这次调跟应该可以让双方的关系再起来,这样他就可以继续摇摆下去。

“俄国人目前在中亚地区扩张的势很猛,可是我们并不希望和他们在中亚地区作战,所以如果行一场全面战争的话在西北我们必然于守势,很可能会丢失一分土地,即便我们在东将俄军主力歼灭,可是对西的战局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制定了另一计划,在东我们先挑起小规模的冲突,并且一直将战事的规模控制在一两万人的平上,同时尽量的形成拉锯式的战况,这样俄国人应该不会大规模的扩大战事,那么即便他们想要在西北有所行动我们也尽可以抵挡得住。”

李富贵“破窗理论的效果还有待检验,不过如果以东北为基地支撑一场两万人规模的战争就算对经济有危害也不会太大,这个想法的确比原来那个更好,继续细化吧。”

“如果我们在后期慢慢的提升战争的规模俄国撑不过五年,到时候他们无力继续的话自然就会放弃远东,同时因为国库被耗光他们在西北也难以发起有威胁的反攻。”

一大片领土卖给了国,我们仔细的计算了他们的财政收和各项支,得的结论是如果战争的期限是一年而战场由东北一直到西北的话他们最多能够支撑十万人作战,如果仅在远东作战那他们的人数还要少,如果是一场长期的战争那俄国也就能支撑三万人的规模,就是这样规模的战争如果时间拖得太长也会让他们崩溃。”

“大帅的计划当然是很好,不过我们提了另外一个计划以供大帅选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