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来书云:“夫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
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
通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
,固无分于动、静也。理无动者也,动即为
。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
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何疑乎?有事而
通,固可以言动,然而寂然者未尝有增也。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静,然而
通者未尝有减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又何疑乎?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
,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未尝别有未发者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别有已发者存;是未尝无动、静,而不可以动、静分者也。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泥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周
“静极而动”之说,苟不善观,亦未免有病;盖其意从“太极动而生
,静而生
”说来。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
不易。太极之生生,即
之生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无息者而谓之动,谓之
之生,非谓动而后生
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
不易者而谓之静,谓之
之生,非谓静而后生
也;若果静而后生
,动而后生
,则是
动静,截然各自为一
矣。
一气也,一气屈伸而为
:动静一理也,一理隐显而为动、静。
夏可以为
为动,而未尝无
与静也:秋冬可以为
、为静,而未尝无
与动也。
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皆可谓之“
,谓之动也:
夏此常
,秋冬此常
,皆可谓之
,谓之静也。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
无始,在知
者默而识之,非可以言语穷也。若只牵文泥句,比拟仿像,则所谓心从法华转,非是转法华矣。
〔8〕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
,而有发而中节之和、
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11〕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为要。夫清心寡
,作圣之功毕矣。然
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
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
之私耳。今
为此之功,而随人
生而克之,则病
常在,未危灭于东而生于西:若
刊剥洗
于众
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
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必
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
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
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
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
〔10〕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
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贰也,贰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贰,不贰则不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