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还有叛乱的。皇上年轻当皇帝,刚刚登基,坏名声传出去了,我担心帝位不能长久。我靠进谏当官,让皇上被全国人非议,请求撞碎脑袋来表歉意。”于是就用前额在皇帝殿前叩击,血流满面。
李逢吉传诏令说:“不要叩头了,等候诏令。”他捧着头站着,皇帝被感动了,挥手要他下殿。他说:“您不听取我的话,我就请求死在这里。”皇帝下诏安慰开导他,他才出殿去了。后升任起居郎,因病辞官回到洛阳。后来谏官在延英殿被皇帝召见,皇帝问道:“以前在朝廷上和我争执的那个人还在吗?”召他去任谏议大夫。不久,宣诏任命他为刑部侍郎。按惯例,侍郎没有宣诏任命的,李逢吉喜欢他帮助自己,因此不按惯例任命他。
几个月后,他调任京兆尹。执法严厉,不怕权贵。此前,一些无赖青年在北军中挂名,欺负士人,犯了罪就逃到军队里,没有人敢去抓。他穷究惩办所有人,不到一个月,惯犯老滑头都不敢犯法了。
有一天,兵将们乘着喝醉酒在欺负人,一些年青人在旁边喊道:“蠢汉子们,不怕上司京兆尹了吗?”
但他性格古怪偏激,敢做奇异的举动,在危险的情况下钻营,好像无所畏惧,内心实际是仗着权势和受宠想升官。
他到宰相那里去,容貌傲慢言语不恭敬,韦处厚讨厌他,把他调出朝廷任桂管观察使。后去世了,赠官为左散骑常侍。
张又新的字叫孔昭,是工部侍郎张荐的儿子。元和年间,考进士中了高等。
当过左、右补阙。生性偏激,不正派。李逢吉当权,讨厌李绅,想发现他的罪状,就搜罗朝廷中凶恶、泼辣、敢说话的人附和罪名,来搞垮李绅。张又新和李续、刘栖楚等人为李逢吉攻击他讨厌的人,因此有“八大将十六个儿子”的说法。
敬宗即位,李绅被贬任端州司马,朝中臣子到宰相府去道贺,守门人说:“别进去,宰相正和补阙谈话,请稍候。”到张又新出来,流着汗对大家行礼说:“端溪的事,我不敢推让功劳。”人们都害怕躲开他。不久调任祠部员外郎。曾因买婢女违约,遭市场掮客搜查侮辱,御史弹劾他,但李逢吉庇护,事情就没有追究。到李逢吉罢相,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任命他为行军司马。后为田亻丕事被判罪,贬任汀州刺史。李训受宠信,他又被任用,升任刑部郎中、申州刺史。李训被处死,他又牵连贬官。后来官当到左司郎中。
据说他善于写文章,两次因巴结别人栽跟头,把家庭的名声都搞坏了。
杨虞卿的字叫师皋,虢州弘农县人。
他父亲杨宁,有高尚的节操,擅长言谈论辩。杨宁考中了明经科,调任临涣县主簿,他离职回到夏县,和阳城是知心朋友。德宗召阳城任谏议大夫,阳城没接受,有诏命杨宁去劝说,就和他一起来了。陕虢观察使李齐运召他到府中任职。李齐运进京任京兆尹,任命他为奉先县主簿,后任监察御史,受连累免官。
顺宗初年,召进京任殿中侍御史,去世时任国子祭酒。
杨虞卿考中了进士和博学宏辞科,任校书郎。他到淮南去送娶亲聘礼,遇到陈商埋葬长辈,穷得没办法,杨虞卿没和他交往过,将带去的财物都用来帮助他。后多次升官任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