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过江则为“侨 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硃、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 “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 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 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 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郡姓”者,以中 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 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 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又诏代人诸胄, 初无族姓,其穆、陆、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视“四姓”北齐因仍,举秀 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 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屠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 通望为右姓;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 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族系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 不通历代之说,不可与言谱也。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号 五姓,盖不经也。
夫文之弊,至于尚官;官之弊,至于尚姓;姓之弊,至于尚诈。隋承其弊,不 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土无乡里,里无衣 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故善言谱者,系之地望而不惑,质之姓氏而无 疑,缀之婚姻而有别。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 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 其泰可与也。及其弊,则尚婚娅者先外族、后本宗,尚人物者进庶孽、退嫡长,尚 冠冕者略伉俪、慕荣华,尚贵戚者徇势利、亡礼教。四者俱弊,则失其所尚矣。
人无所守,则士族削;士族削,则国从而衰。管仲曰:“为国之道,利出一孔 者王,二孔者强,三孔者弱,四孔者亡。”故冠婚者,人道大伦。周、汉之官人, 齐其政,一其门,使下知禁,此出一孔也,故王;魏、晋官人,尊中正,立九品, 乡有异政,家有竞心,此出二孔也,故强;江左、代北诸姓,纷乱不一,其要无归, 此出三孔也,故弱;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乡党,政烦于上,人 乱于下,此出四孔也,故亡。唐承隋乱,宜救之以忠,忠厚则乡党之行修;乡党之 行修,则人物之道长;人物之道长,则冠冕之绪崇;冠冕之绪崇,则教化之风美; 乃可与古参矣。
晋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撰《姓氏簿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 二篇,甄析士庶无所遗。宋王弘、刘湛好其书。弘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人讳。湛 为选曹,撰《百家谱》以助铨序,文伤寡省,王俭又广之,王僧孺演益为十八篇, 东南诸族自为一篇,不入百家数。弼传子匪之,匪之传子希镜,希镜撰《姓氏要状》 十五篇,尤所谙究。希镜传子执,执更作《姓氏英贤》一百篇,又著《百家谱》, 广两王所记。执传其孙冠,冠撰《梁国亲皇太子序亲簿》四篇。王氏之学,本于贾 氏。
唐兴,言谱者以路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姓氏,时谓“肉谱” 者。后有李公淹、萧颖士、殷寅、孔至,为世所称。
初,汉有邓氏《官谱》,应劭有《氏族》一篇,王符《潜夫论》亦有《姓氏》 一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谱学大抵具此。魏太和时,诏诸郡中正,各列本 土姓族次第为举选格,名曰“方司格”,人到于今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