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领记室。跟从世祖回到都城,迁领军司马,中军从事中郎。常常在世祖府中,参议机密大事。建元初,转任太子中庶子。世祖在束宫,专以己意独断朝廷大事,多数都不禀告皇上,王晏害怕连累到自己,假称有病疏远了世祖。不久被任命为领射声校尉,他没有接受。世担即位以后,转任长兼侍中,像过去一样地信任他。
永明元年,领步兵校尉,迁任侍中祭酒,校尉的职位如故。遭逢母亲去世,守丧期满后,起用为辅国将军、司徒左长史。王晏的父亲普曜藉着王晏的势力,屡次做了显官。王晏不久迁左卫将军,加给事中。没有拜受,父亲普曜死了,居丧期间有很好的名声。重新任为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济阳太守,没有拜受,迁任卫尉,将军的职衔依旧。四年,转太子詹事,加任散骑常侍。六年,转任丹阳尹,常侍如故。王晏位高任重,早晚进见皇上,谈论国家大事,连豫章王萧嶷、尚书令王俭也要屈意逢迎他,但他每次因为疏忽遗漏之咎受到皇上的斥责,接连很久称病不上朝。皇上以为他是索要俸禄,七年,转为江州刺史,他坚决拒绝不愿出外任官,得到允许,留下做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最终因从前的恩情得到宠信。当时尚书令王俭虽然地位显贵但和皇上比较疏远,王晏既已获主持选举百官事务的重权,便行于台阁,对王俭很有些不服气。王俭死后,礼官讨论加给他的谧号,皇上想照王导的例子谧为文献,王晏上奏说:“王导才能够得到这种谧号,而且从宋以后,从不加给寒族。”出朝以后对亲近的人说:“那个乎头的执事总算是走了。”八年,改领右卫将军,、奏陈有病辞解此职。皇上想让高宗代替王晏总领选举官吏事务,用手写敕书询问他的意见。王晏说:“萧鸾精明干练有余,但是不熟悉百官事务,恐怕不能担当这个职务。”皇上就打消了这个想法。第二年,迁侍中,领太子詹事,本州中正,又以生病推辞掉。十年,改授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赐给亲信二十人,中正依旧。十一年,迁右仆射,领太孙右卫率。
世祖去世,遣下的圣旨说把尚书事托付给王昙和徐孝嗣,让他们始终保有这个职位。郁林王即位,王晏转任左仆射,中正的职位依旧。隆昌元年,加封侍中。高宗圃谋废郁林王自立,王晏就积极响应推举可用之人。延兴元年,转为尚书令,加后将军,侍中、中正的职位如故。封为曲辽题堡,享受千产的采邑。赐鼓吹一部,镜甲仪仗五十人上殿。高宗在束府设宴款待王晏,谈到当时的国家大事,王晏击掌说:“您常说我胆怯,现在到底觉得如何?”建武元年,进号骠骑大将军,赐给班剑仪仗二十人,侍中、令、中正的职位如故。又赐给一百名兵卒,领太子少傅,进为公爵,采邑增加到二千户。因为边防有警报,赐给一千军卒。
王晏为人很看重亲友旧情,受到世祖的称赏。到这时候自认为是辅佐新王,言语中常菲薄世祖过去的事,大家开始都感到奇怪。高宗虽然处理政事要依靠王晏,心裹却对他有疑虑和排斥之意,在整理世祖的韶书简章时,看到了给王晏的三百多份亲笔诏书,都是谈论国家大事的,因此更加猜忌鄙薄王晏。刚即位时,始安王萧遥光就劝他杀掉王晏,皇上说:“王晏为我立过功,而且又没有什么罪过。”萧遥光说:“王晏对武帝都不能忠诚,又怎么能忠于陛下呢?”皇上默然变了脸色。当时皇上常派遣心腹陈世范等到里巷中听取不同的意见,从此特别关注王晏。王晏掉以轻心没有防范,想开建府署,辟置群僚,屡次叫相士来给自己看相,相士说一定会大大地显贵。同宾客聚谈的时候,喜欢背着人清静悠闲地谈话,皇上知道了,怀疑他要谋反,于是有了要杀掉他的念头。北人鲜于文粲和王晏的儿子德元有交往,秘密地探听到朝廷的旨意,就告发说王晏有叛逆之心。陈世范等人又启奏皇上说:“王晏策划藉着四年南郊祭祀,与世祖过去的主帅在路上发动政变。”正赶上当年有老虎出现在南郊祭坛处,皇上更加害怕了。祭祀不到一天,就下令停止。元旦朝会结束后,就把王晏召到华林省杀了。颁发诏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