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旧名,原属南阳。
新兴太守,《魏志》载建安二十年;撤销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改郡为县,合这四县为新兴郡,归并州管辖。晋江左侨置。宋朝初年有六县,后撤除云中,汉时的旧名,属妙。孝武孝建二年,又撤减九原县汉时旧名,当时属五原。并入定襄,撤宕渠;寓他乡的流民设置的。并入广牧。现今辖治三县。有户二千三百零一,人口九千五百八十四。
定襄令,汉代的旧名。
广牧男相,汉代的旧名,属朔方。
新丰令,连伐的旧名,原属京兆。是寄寓的流民侨置的。
南河东太守,河东郡是秦朝设立的。晋成帝咸康三年,征四将军庾亮按司州侨民而设置的。宋初辖治八县,宋孝武帝孝建二年。把广戚(前汉属沛,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彭城。是逃来江左的北方流民侨置。)并入闻喜,弘农、逃来江左的流民侨置的郡,后又撤并为县。临汾并入松滋,安邑并入永安。临汾、安邑是汉时的旧县名。临汾后来属平阳。现今管辖四县。有产二干四百二十三,人口一万零四百八十七。距州治水路一百二十里。距京都水路三干五百里。
闾喜令,旧名曲沃,秦时改为左邑,汉武帝元鼎六年,巡视到这裹,闻听南越被攻破而改名为闻喜。
永安令,前汉时为彘县,后汉顺帝阳嘉二年更名为永安,后属平阳。
松滋令,前汉时属庐江,后汉没有,晋代属安丰。疑是有流民寄寓荆州地域,因而设立的。
谯县令,见另处。由原谯县的流民侨立的。
建平太守,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割宜都部分地域而设立,辖治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晋初又有建平都尉,辖治巫、北井、泰昌、建始四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于是当时吴和晋各有一个建平郡。太康元年灭吴后,两建平郡合并。太康五年,撤销建始县,后又复设。 《永初郡国》载有南陵、建始、信陵、兴山、永新、永宁、平乐七县,现今都没有。查考《太康地志》没有南陵、永新、永宁、平乐、新乡五县,疑是晋室偏安江左时设立的。信陵、兴山、沙渠,疑是三国吴时设立的。建始县是晋朝初年设立的。管辖七县。有户一千三百二十九,人口二万零八百一十四。距州治水路陆路均一千里。距京都水路四千三百八十里。
巫令,汉朝时的老县。
秭归侯相,汉代就有的老县。
归乡公相,何志说原先属秭归,吴时分出的。考《太康地志》载,秭归有归乡,是先前的夔子国,被楚减,却无归乡县,包志所说不对。
北井令,《晋太康地志》上载有。先前属巴东郡,晋武帝泰始五年调归建平。
泰昌令,《晋太康地志》载有。
沙渠令,《晋起居注》载,太康元年设立。按沙渠是吴建平郡辖治,不应在减星时才刚设立,弄不清楚。
新乡令。
永宁太守,晋安帝侨置做长宁郡,宋明帝因它的名称与文帝陵名相同,改称永宁。宋初管辖五县,后撤绥安。晋安帝设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后,把僮阳晋安帝设立。并入长宁,绥宁晋安帝设立。并入上黄.现今管辖二县。有户一千一百五十七,人口四千二百七十四。距州治陆路六十里。距京都三干四百三十里。
长宁侯相,晋安帝设立的。
上黄男相,宋初属襄阳,后调拨出来。二漠、晋朝并没有追一县。
武宁太守,晋安帝隆安五年,桓玄为沮、漳一带投降的蛮民设立。辖治二县。有户九百五十八,人口四千九百一十四。
乐乡令,晋安帝设立。
长林男相,晋安帝设立。
郢州刺史,魏文帝黄初三年,以荆州长江北各郡设置郢州,那年又撤并到荆州,不是现今地域。县也设立了竖业。宋孝武孝建元年,分割荆州的江夏、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的巴陵,江州的武昌,豫州的西阳,又把南郡的州陵、监利二县调归巴陵,设立郢州。后来还归荆州。郢州管辖六郡,三十九县。有户二万九千四百六十九,人口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七。距京都水路二千一百里。
江夏太守,汉高帝设立,原本属荆州。《永初郡国》及包志均载郡治设在安陆,此后郡治设在星旦。又有宝座、迪陆,后来另归别郡。江夏管辖七县。有户五千零七十二,人口二万三千八百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