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高祖懂得傅亮的意思,不再说别的,直接说:“需要几个人送你?”傅亮说:“几十个人就够了。”傅亮出门,已到了夜晚,见长星划过天空。傅亮见此拍着大腿说:“我一向不信天人感应,可现在却应验了。”傅亮一到京都,东晋皇帝就征召高祖入辅为相。
永初元年(420),傅亮迁官为太子詹事,仍作中书令。因辅佐有功,封为建城县公,食邑二千户。进入中书省,专管诏书命令。让傅亮担任总国权,在省中接见宾客。神虎门外每天大早就停车数百辆。高祖开始进入京城时,所有书信全是记室参军滕演代写,北征广固时,把这些事都托给了长史王诞。自此以后,一直到高祖接受皇位,所有的表、策等文件都是出于傅亮之手。永初二年,傅亮调任为尚书仆射、中书令,并仍为詹事。第二年,高祖生命垂危,傅亮与徐羡之、谢晦一同接受高祖遗命,配班剑二十人。
少帝即位,傅亮被提升为中书监、尚书令。景平二年(424),做护军将军。少帝被废黜,傅亮率行台官员到江陵奉迎太祖。到了之后,在江陵城南立行门,题为“大司马门”带领行台众官到门前拜表,威仪礼节非常隆重。太祖要下来时,召见傅亮,大声痛哭,悲哀之情震动左右。然后问义真以及少帝的死和被废黜的本末情由,悲痛哭号,侍立在旁的人不能抬头相视。傅亮汗流浃背,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于是派心腹在到彦之、王华等人面前,极力结纳。太祖登位之后,加傅亮官为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原来的官职也同时保留。又授傅亮为始兴郡公,食邑四千户,傅亮坚决推辞太祖的这次封赏。
元嘉三年(426),太祖想杀傅亮,先喊他进见。宫内有人密报给傅亮。于是傅亮推说嫂子病重,请求暂时回家,并派人送信给徐羡之,自己乘车出城门,然后乘马奔往哥哥傅迪的墓前。屯骑校尉郭泓抓住了傅亮并交给了廷尉,傅亮被杀,当时五十三岁。开始到广莫门的时候,太祖派中书舍人把诏书给傅亮看,并对他说:“因你在江陵诚心诚意迎奉太祖,所以你的儿子们不会被杀。”
起初,傅亮见人生之路艰险,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演慎》,文为:
人们常说,自始自终谨慎,就不会有失败之事。《易经》说:“括囊无咎,”谨慎是没有害处的。又说:“藉之用茅,何咎之有。”谨慎到了极点。文王事事小心,《大雅》咏颂他多福;仲由为人勇猛,冯河给他良苦的劝戒。《虞书》中著有为人谨慎的格言,周庙中把它刻在陛座之侧。由此说来,要能够保全自身及其品德,就要谨慎。
四道喜欢谦逊,三材忌讳圆满,吉祥聚于空室,鬼魅俯视高屋。殷实之家也许有倾家荡产之灾难,钟鸣鼎食不会有百年的富贵。然而纵欲贪生之人,忽视谨慎而又不戒除陋习,只知前进而不知急流勇退,没有不受到惩罚的。前车已被摧毁,后面的车子仍不知停息,车正在危险之中只不过是暂时安全,侥幸走过一段险路,这样必有颠覆坠落灭亡的灾难,生命惨遭伤亡之祸。这是什么原因呢?流连沉溺而忘返,把生命看作比俗世之物还轻的缘故啊。
傅亮是一个贫穷读书人,因偶然的机会做了宰辅,手握重权。见少帝没有德行,心怀忧惧,作《感物赋》来寄托他的情怀,其文为:
我在暮秋的一个月夜,在宫中办完了公事,游目艺苑,见霜初降,蛰虫还很多,飞蛾四处乱飞,满室皆是,聚集在有烛火的地方,直到被烧死才罢休。飞蛾虽是小小动物,但我仍怜惜怀想它很久。回想庄生异鹊的事情,与他同样迷途忘返,这是先师之所以鄙视有智之人,以及齐人之所以用日论为难的原因。惆怅万分,心有所想,观物有感,脑中思绪翻腾,于是写了此赋。
在秋日的夜晚,奉皇命在禁宫。听秋虫在前院鸣唱,看明亮的月光照在房子上。秋风萧瑟吹动帘帷,霜花皑皑铺满地平。惋惜蜩鸣正在秋景中,怜悯花落而怀念春天。可叹辛劳的人多感慨,为何白天黑夜忧虑重重。遐想古今,循环无尽。咏叹伊相留下的规矩,盼望董生的正相融合。在灯光下打开书卷,温习圣哲们的遗迹。典籍一向难以查找,源流各别,纷纷都有不同。在以前史书中稽考旧闻,探访心迹。人生中道路平坦或险阻在于命运,成全或丧失完全在于自身。文辞保存华丽的而剔除污秽的,含义高雅而又易懂。虽然源流深远,但拿来大家探讨仍有启发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