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五十二(7/7)

觉得那种弊端很多,谈这个问题时很详细。今日江东区区小块土地,户口不满几十万,地不过几千里,但统治的官府林立,没有减损。从大范围讲,确实是国家的耻辱。况且江州地方没有军队,但是军府仍然摆在那里,文武将吏,用费不少,这怎么是经营国家的好政策,扬汤去火,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呢?此州与长江相连,人民户口不多,加上驿亭艰险而远隔,转运往返,常常有浪费的。这不是因地制宜,消除弊端的办法。我认为应该解除军府,政务州府移到豫章(今南昌),那里正处在十郡的中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几年时间,就可以恢复生气。而且属县经济困难,也应该合计。而劳役征调和送迎公务,使人民不得休养,我认为应该随机减损,以缩小公用经费。刺史庾悦,从赴任州的长官以来,很有同情百姓的善心。但是纲经不明,自然不是轻易能整治的。寻阳接近蛮人地区,应该有兵防守,可以就州府的一千兵士,帮助郡城的戍守工作。”于是朝廷解除庾悦的都督和将军职务,以刺史的身份移镇豫章。刘毅以亲信部将赵恢带一千兵士守卫寻阳。建威军府的三千人都配到刘毅的军府中。刘毅的符令很严厉,多次侮辱庾悦。庾悦很不得意,背上长了大疮,到豫章几天便死了,当年三十八岁。被追认为征虏将军。又因为广固的战功,被追封为新阳县五等男。

王诞字茂世,琅王牙临沂人。是太保王弘的堂兄。祖父王恬,官至中军将军,父亲王混官至太常。

王诞年轻时很有才华。晋朝孝武帝逝世,堂叔尚书令王王旬写哀悼文,好久都未写成功,便告诉王诞:“犹少序节物一句。”于是拿出文章给王诞看。王诞提笔加了一句,接王王旬文中的“秋冬代变”后写道:“霜繁广除,风回高殿。”王王旬叹赏这句非常清丽秀拔,于是用了它。王诞继承雉乡侯,拜任秘书郎、琅王牙王文学、中军功曹。

隆安四年(400),会稽王的世子司马元显设置后军府,又用王诞补任功曹。不久又拜任尚书吏部郎,同时还当后军长史,兼庐江太守,加镇蛮护军。转任龙骧将军、琅王牙内史,长史还照旧。王诞结交司马元显的宠人张法顺,所以也被司马元显所宠爱。司马元显娶小老婆,王诞为他迎亲。又随同本府转任骠骑长史,将军、内史还照旧。元显讨伐桓玄,想杀掉所有姓桓的人。王诞反复地陈说桓修和桓玄志趣不同,因此桓修等免除灾难,桓修是王诞的外甥。到桓玄得势时,王诞将被杀,桓修又为王诞求情,陈说自己之所以活下来的原因。于是把王诞迁到广州。卢循据有广州,用王诞当他的平南府长史,很重视他。王诞久客异乡,想回到内地,于是游说卢循说:“下官流落在这里,承蒙你的特别看待。义士感激知已之人,我确实想报答于你。我本来不知军事,在此地没有什么用处。一向被刘裕所熟知,情谊不浅。如果我能回到北方,必定会得到他的信任。公私之际,我一定想法报答你的厚恩,总比把我留在这里徒然浪费岁月强得多。”卢循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当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也被卢循强迫留在身边。王诞又说:“将军今日留下吴公,于公于私都没有好处。孙伯符难道不想留下华子鱼吗?只因一土不容二王罢了。”于是王诞和吴隐之都得以回到北方。

他回来便被任为员外散骑常侍,还未拜任,高祖便请他当太尉谘议参军,转任长史。王诞忠心侍奉刘裕,日夜不松懈。高祖很信任依仗他,北伐广固的时候,王诞兼任齐郡太守。卢循从蔡州南逃,刘毅坚决请求追击,高祖犹豫不决。王诞私下对高祖说:“主公已经平定广固,再灭卢循可说是功高盖世,勋业无比。如此大权威怎么能让别人分享呢?刘毅和主公同时以布衣崛起,只不过一时相互推让而已。如今他既然已失败过一次,不应该再叫他立功勋。”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义熙七年(411),以王诞为吴国内史,母亲去世,他辞了职。高祖征讨刘毅,起任他为辅国将军。王诞坚决辞让将军称号,穿着丧服随从征讨。当时诸葛长民代管太尉留府事务,心中不安,高祖也很担心诸葛长民。刘毅平定后,王诞请求率先东下。高祖说:“诸葛长民似乎有猜疑的心思,你怎么能轻易东下。”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很得主公的垂青,今日我独身先到,必定以为没有什么事,正可以稍稍安定他的心绪。”高祖笑着说:“你真比贲和育还胆大啊!”于是王诞先回。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