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天然表现出一副高雅的风度。他的堂兄谢混名重天下,谢方明也不过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过去拜谒一下而已。丹阳尹刘穆之权盖当时,朝廷民间人物都惟恐趋奉不及。而未和刘穆之相结交的只有谢混、谢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个人而已。刘穆之相当怨恨他们。谢方明、蔡廓后来拜访他,刘穆之高兴万分,对高祖说:“谢方明可说是名家的千里马,一任职便可当三公宰相,更不用说他还有其他本领。”
不久,谢方明转任从事中郎,同时当左将军刘道怜的长史。高祖叫道怜把府中杂事都交谢方明决定。随同本府转任中军长史、不久又兼任晋陵太守,再当骠骑长史,南郡国相,对他的委任和当初一样。当年年终,江陵县的狱中犯人,无论罪行大小,谢方明都把他们放回家,叫他们过了正月初三再来。其中重罪的人有二十多名,谢方明的部下各吏无不怀疑而担心。当时晋陵郡送行前主簿弘季盛、徐寿之都随同到西方,复进谏说:“古人虽然也有这种事,也许是书中的夸大之辞。况且当今民心虚伪而刻薄,不能用古人大义来期待他们。”谢方明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一下子便把犯人给放了。犯人及其父兄都惊喜流泪,认为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期限一到,犯有重罪的有两人没有返回,方明不允许讨捕。原来其中一人喝醉了未能回来,到了第二天才来。另一个犯人十天还不回来,五官朱千期请见谢方明说要逮捕那个人,谢方明知道朱千期为的是犯人事,叫身边的人谢绝五官朱千期,叫他不需进去,犯人自然会返回。那个犯人在村中踯躅不想回去,乡人们责怪他,一起把他送回郡中监狱,最后没有一个逃跑的。远近的人听说此事,又感叹又佩服。恰遇他的母亲去世,方明于是辞了官职,服丧期满后,又当宋国的台府的尚书吏部郎。
宋高祖称帝,谢方明迁任侍中。永初三年(422)出外当丹阳尹,很有能干的名声。再转任会稽太守。江东地区人口繁盛,风俗刻薄,强欺弱,奸猾小吏到处都是。每次上面文书一下,下面便符令逼迫相继。又喜欢株连犯罪的人,一人犯罪,邻人也不放过,以至一村百姓放弃了生活生产,村庄惊动不安,狗叫声日夜不断。谢方明深知政治方法,不按文法办事,无论大事小事,只提纲挈领,大处着眼,小处忽略。州中的文书一到,他马上公布下去,缓和人民交租的期限,让他们能完成任务。郡县中的官吏不能轻易外出,贵族豪绅没有人敢犯规。除去株连法律,判决长期关押的犯人。前前后后的征讨,每次后勤兵力不够他都征发士族,庶族人士,事情完成以后,都叫他们回去。他的部属做了对不起百姓的事,谢方明便叫那人当小吏。官员不贤明、处事昏乱、人事弄得不好的,必然被禁锢,不得升迁。谢方明削减冗员,留下精干官吏,各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东边人民到今天还称赞他。他性格非常宽容,记住别人的优点,从未对别人有任何否定,代理前人的事务,不改变其中的方法,有必须更改的,必定以渐近的办法改过来,使无迹可查。元嘉三年(426),他在任上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江夷字茂远,济阳考城人。祖父江。。,是晋朝的护军将军。父亲江岂攵,官至骠骑谘议参军。
江夷少年时努力学习,是年轻一辈中出众人才。本州征用他为主簿,他未应命。桓玄篡位时用他当豫章王文学。义兵奋起时,高祖任他为镇军行参军,不久又当大司马琅王牙王军事。因为公事没处理好,被免职。不久再补任主簿。因为参与讨伐桓玄有功,他被封为南郡州陵县五等侯。又当孟昶的建威府司马、中书侍郎、中军太尉从事中郎、征西大将军刘道规的长史、南郡太守。不久又转任太尉谘议参军、兼任录事,迁任长史,进宫当侍中、大司马,随从刘裕北伐。江夷拜谒洛阳的晋朝皇陵,进军到潼关。回来又兼宁远将军、琅王牙的内史、本州的大中正。高祖委托他管理大司马府和琅王牙国的大小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