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会稽贺道养,皆托志经书,见称于后 学。蔚之略解《礼记》,并注贺循《丧服》,行于世云。
部分译文
徐广字野民,东莞姑幕人,父亲徐藻,官至都水使者。兄长徐邈,官至太子前卫帅。
徐广家世世代代都非常爱好读书。到徐广时尤其研究精深。诸子百家、阴阳术数,无不研究。谢玄当本州刺史,用徐广为从事西曹。他又当谯王司马恬镇北参军。晋朝的孝武帝因为徐广博学多才,任他为秘书郎,在秘阁中校书,给他增加助手官员。他再转任员外散骑侍郎,校书还照旧,隆安年中,尚书令王王旬推荐他当祠部郎。
李太后逝世,徐广谈论服丧说:“太皇太后名位中正,是皇帝的生父祖母,礼仪都要准备充分,情义要得以发扬。《阳秋》认为,母亲因儿子尊贵自己也尊贵。既然称为夫人,礼服应完全按正式皇后待遇,所以《成风》大书夫人名号,文公为她服孝三年。孙子对于父亲的生母,血统亲近,情义深重。况且尊礼祖父母并不压迫孙子。本来应该守孝不亏,而因情势规定礼制。如果觉得以前没有明文规定,那么在怀疑两者之中,应该选择礼重的那一种。应该属于作为祖母后人看,为祖母服孝三年。”当时朝廷采用了他的提议。
当时会稽王的世子司马元显为录尚书事,想叫朝中百官向他致敬,官中叫徐广提议,由此内外大臣都要守部下礼仪致敬于司马元显。徐广常常愧恨不已。元显荐他当中军参军,迁任领军长史。桓玄辅佐晋朝,用徐广当大将军文学祭酒。
义熙初年,高祖叫他写《车服仪注》,于是任他为镇军谘仪参军兼记室官。封他为乐成县五等侯。再转任员外散骑常侍兼著作郎。二年(406)尚书上奏说:“臣下听说左史官记述言语,右史官记叙事情。《乘》《志》等书在晋国、郑国显名,《阳秋》在鲁国著称。从皇家缔造以来中兴晋朝,文道风气、帝王典籍,在史书中焕然可见。而从太和以下,已经历三个皇帝,风流道韵圣贤事迹,差不多变成了古代历史。我们这些人商议,应该叫著作佐郎徐广撰写国史。”诏书说:“先朝大德广布,没有写在史书上,应该把它们记下来,永远留给后人,可以叫徐广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