嘏,以及卢的二个儿子,卢的亲属录事参军阮静,中兵参军罗农夫、李脱等人斩首。他们的脑袋被送到京城。杜慧度被封龙编县侯,享受一千户租税待遇。
高祖刘裕登位做皇帝,杜慧度进号辅国将军。当年,杜慧度率领文武将士一万多人南征林邑国,杀死了林邑国的大半士兵,而宋军前前后后被林邑国掠走的人财却都归还了。林邑国王请求投降,并且输送牲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饶了林邑国,杜慧度派长史江悠上表贡献胜利成果。
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俭约朴素,会弹琴,很喜欢读《老子》、《庄子》。在州内严禁多余的庙宇,广修学校,荒年之际人民没饭吃,便用个人的俸禄赈济人民。在管理上很严密,好像治家一样,因此他的恩惠威望人人感知,奸人盗贼也停息,以至城门夜晚不用关闭,人们不捡路人的东西。少帝景平元年(423)去世,享年五十,死后被追赠为左将军。
朝廷用杜慧度的长子员外散骑侍郎杜弘文当振威将军、刺史。当初高祖北征关中、洛阳一带,杜慧度任命弘文为鹰扬将军、流民督护,给他配兵三千,到北方作为大军的后援。杜弘文走到广州时,关洛地区已被平定。州府又署杜弘文代理九真太守。到了继承他父亲当刺史,也因为宽厚温和得百姓欢心,继承他父亲爵位龙编侯。太祖元嘉四年(427)朝廷用廷尉王徽当交州刺史,杜弘文响应朝廷的征调,恰遇得了重病,要人牵扶才得上路,亲戚旧属看到他病情严重,劝他上表病好后再说。杜弘文说:“我家世世代代蒙受朝廷大恩,三代执掌交州,常常想在朝廷卖命,以报答皇上的大恩,况且我亲自被征调,而能安然不动吗?如果中途坎坷不顺,这也是命中注定的。”杜弘文的母亲年岁很老,看到杜弘文带病上路,不忍心与儿子分别,和儿子一起上路到了广州,杜弘文便逝世了。临死前,派他的弟弟杜弘猷到京城上贡,朝廷对他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
徐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是中散大夫徐广的哥哥的儿子。父亲徐邈,是晋朝的太子左卫率。
徐豁在晋安帝隆安末,当太学博士,桓玄辅佐晋朝时,当中外都督。徐豁提议:“表示敬礼只能是内外的武官,太宰、司徒,并非军队职务。则对于琅笽王不应加以敬礼。”桓玄暗示中丞免除徐豁的官职。桓玄败亡后,朝廷用徐豁任秘书郎,尚书仓部郎,右军将军何无忌功曹,同时当镇南参军,又当祠部郎,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永初初年,徐豁当徐羡之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山阴令。徐豁做过二次中丞三次县令。每次都把管理工作做得条理清晰。为时人所推崇。
元嘉初年,当始兴太守。三年(426)朝廷派大使巡察四方,叫各个郡县官员陈述自己的政绩,徐豁因此上表陈述三条建议:
“第一:本郡大田,年满十六的武官租借,应收租税六十斛大米,十五到十三岁的,都收租税三十斛大米,一家之内根据人口多少,都要上交租税。况且十三岁的小儿,还不能种田地,或者是单身一人,无法平摊,年龄到了应交租税的时候,便逃到远方,既然与蛮、俚少数民族接近,逃往回来更加容易。百姓有的被截断手脚,有的生了孩子又养不活,户口每年都有减少,实在是应该追究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应该重新制订租税制度,让百姓得以成家立业,虽然减少了他们的租税,对政府有些损失,但对于将来却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二,本郡有交银税的百姓三百多家,他们挖坑开矿,每个坑都二三丈,很费功夫,不顾土矿塌方,一年之中,总有被打死的人,官家检查,往往导致逃跑,老少相随,永远离开了农业,一千多口人,都仰仗他人而吃饭,哪里仅仅是一个农民不耕田,必有人受到饥饿的威胁而已,所以年岁不丰收,便遭到困穷。考虑宫城用米,与用银子没有差别,我认为按银价征收大米,于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