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黄石辅之南,即大岭北峙之峰,其石嶙峋
空,西南一峰尤甚,名五凤楼,〔去十里而近,即安仁
。〕余以早卧不及询,明日登途,知之已无及矣。
二十日 先晚候舟太平寺涯上,即宿泊舟间。中夜见东西两山,火
〔黄石西北三十里为
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县东,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
峰渐伏。茶陵江北曲,经
暑南麓而西,攸
在山北。是山界茶、攸两江云。〕
十八日 晨餐后,自黄石铺西行,霜
满地,旭日澄空。十里为丫塘铺,又十里,为珠玑铺,则攸县界矣。又西北十里,斑竹铺。又西北十里,长
铺。又十里,北度大江,即攸县之南关矣。县城濒江北岸,东西两门,与南门并列于江侧。茶陵之江北曲西回,攸
自安福封侯山西
南转,俱夹
暑山而下,合于县城东,由城南西去。是日一路霁甚,至长
铺,
云复合。抵城才过午,候舟不得,遂宿学门前。亦南门。
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
,直北有
,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
,后蛇伏以
,背磨腰贴,以
后耸,乃度此内
之〔第〕一关。其内裂隙既
,东西亦横亘,然亦无
。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
法亦如之。既
,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
。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
不见
,至此石幻异形,肤理石表与石质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
渐束,内夹一
,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如涧底洁溜,第
燥无
,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
,
石轰驾,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
,光由隙中下
,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
仅尺许;此必前通
外,涧所从
者,第不知昔何以涌
,今何以枯
也,不可解矣。由层石下北循涧底
,其隘甚低,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两
石质石
,光莹
滴,垂
倒莲,纹若镂雕,形
飞舞。东下一级,复值
底,已转
隘关之内矣。于是辟成一衖通“
”,小巷之意,阔有二丈,
有丈五,覆石平如布幄,涧底坦若周行。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
如榻床楞边匀整;其上则莲
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
;其后西
,玉
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
皆莹白,纹皆刻镂:此衖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
分上下两层,涧底由东北去,上
由西北登。时余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莫辨,乃由前
数转而穿二隘关,抵透光
,炬恰尽矣。穿窍而
,恍若脱胎易世。
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辈皆
额以手加额作敬礼状称异,以为大法术人。且云:“前久候以为必堕异吻,故余辈
不敢,
去不能。想安然无恙,非神灵摄服,安能得此!”余各谢之,曰:“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然其
但
多隘,其中洁净
燥,余所见
,俱莫能及,不知土人何以畏
乃尔!乃取行
于前村,从将军岭
,随涧北行十余里,抵大
。其
东向把七尚七里,西向还麻止三里,余初
从把七附舟西行,至是反溯
逆上,既非所
,又恐把七一时无舟,天
已霁,遂从陆路西向还麻。时日已下舂,尚未饭,索酒市中。又西十里,宿于黄(石)铺,去茶陵西已四十里矣。是晚碧天如洗,月白霜凄,亦旅中异境,竟以行倦而卧。
十九日 晨餐后,
霾不散。由攸县西门转北,遂西北登陟陂陀。十里,
涧桥,有小
自北而南。越桥而西,连上二岭,其西岭名黄山。下岭共五里,为黄山桥,有
亦自北而南,其
较大于
,而平洋亦大开。西行平畴三里,上
山。又山上行二里,曰长冈冲,下岭为清江桥。桥东赤崖如回翅,涧从北来,大与黄山桥等。桥西开洋,大亦如黄山桥,但四围皆山,不若黄山洋南北一望无际也。洋中平畴,村落相望,名漠田。又五里,西
山峡,已为衡山县界。界北诸山皆
煤,攸人用煤不用柴,乡人争输
市,不绝于路。
山,沿小溪西上,路分两歧:西北乃
山向衡小路,西南乃往太平等附舟路。于是遵西南,五里为荷叶塘。越盼儿岭,五里至龙王桥。桥下
北自小源岭来,南向而去,其居民萧姓,亦大族也。北望二十里外,小源岭之上,有
山屏列,名曰大岭山,乃北通湘潭
。过桥,西面行三里,上长岭。又西下一坞,三里,上叶公坳。又四里,下太平寺岭,则大江在其下矣。隔江即为芒洲,其地自攸县东四十五里。是日上长岭,日少开,中夜雨声滴沥,达明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