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楚游徐霞客游记记十三(6/6)

二岭。水又从上面的山坞中穿过山峡流下来,路穿过山峡进去,又平平地从山坞走半里,渡过涧流,往东北上了岭。涧流从东边的黄岑山后面流来,平缓地流淌在山坞中,石坪殷红,清泉素涧,如在水中洗涤锦布一样;水流出山峡向下奔泻,发出珠鸣玉韵般的声响,重重树木遮蔽了它,幽暗而不可窥见;再往下绕过静室西南向下倾注,流出藏经岭南边,为大章水的源头。这座岭不很高,不超过半里,我们渐渐绕到黄岑山的北面。这地方山中的杜鹃花鲜艳美丽,光彩耀目,树木虽然不繁茂,花色却极其美好,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得上的。这是坪头岭以上的第三岭。稍微经过一小段平地,又往东北朝上攀一里,便翻越岭脊。这是坪头岭以上的第四岭。它西面石峰突兀如同蹲坐着的雄狮,这是将军山向南延伸而来再折往东的脉,东面则是往南穿过而成为黄岑山的一座山脉。越过岭脊往北下一里,折往西北朝下走,在深树丛中又行一里,见到高云寺。此寺虽然靠在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但仍旧高高雄踞在千万座山峰的最高顶端。它创建于隆庆五年(1517),如今已渐渐破败,但是寺的大门和方丈,仍然未齐全,实在是高大建筑的营建确实是不容易。寺内先前有五十个僧人,因为被流寇侵扰,现在只留得有六七个,他们以耕种为业,而清晨和天黑时的佛经诵读并未废弃,这也是此处仅见的。主僧宝幢,很能安顿客人。到寺中时,太阳还未落山,因为疲惫至极,急忙洗浴后就睡下。

初九日早晨起来,浓:雾遮掩了山岭,咫尺间什么都不能分辨。询间后得知山间也没有其他奇异的景物,便决计下山,往东北朝丛密的树木中向下走。开初,我心想山间被萝棘遮蔽,即便有些地方不能进去,但身体经过之处,向周围观看或许不会见不到景物。等走五里到达山麓,有几户人家散处在山坞中,打听所谓的坦山,都说就是此处,而探间所谓的万华岩,都说没有。徘徊四顾,没有奇异的地方。但山坞中的水流下章桥,大路顺水而去,很曲折;由此坞往北翻越虎头岭到良田,是小路,很近便。于是便从村子侧面往北上了岭,岭东面的山坳中,涧水从大石崖上奔泻而下,若挂着的帘子散泄的布帛,也是此地所仅见的。一里,攀越到山坳上,又走一里半,重新溯流往北走到山坞中,再走一里半,又越过岭向下行,有条溪水自西向东流,一询间,它仍是往东流出章桥的溪水。渡过此溪,又有条溪水从北面流来相汇。溯溪往北从山峡中走,两里为大竹炯,这里有几家居民,水从桐西面流来,我想它也是黄茅岭下面溪水的未流。由大竹婀往东翻越大竹岭,此岭为大竹山向南延伸下来的山脊,是分水岭,〔岭东边的水由吴溪流出郴州,西边的水由章桥流入宜章县。〕一路上上的少下的多。向东直下两里,为吴溪。几家居民分散居住在一个很宽阔的地带上,昨天经过章桥的流贼就是从这里往西去的。村东面一里,有座桥横架在溪上,越过桥往北走,登上小分岭,也是上的少下的多。走两里,下到仙人场,有条较大的水流,从北面山炯中穿过山峡向东流去,一座山峰扼踞在水边,水流腾涌、石头飞突。水折向南,它西面的山峰破裂开,若像平平切削下去的,我以为下面必定有洞壑可供休息;等低达石崖下,便横渡过水流,却是荒寂而无人烟。于是往北翻越一座山冈,走两里为歪里。此处原先是姓廖的人家居住,居民很多,有条小水自北向南流去。于是从此村东面上了平缓的山岭,往北走一里,岭西面山坞中是姓王的人家居住,房舍很整洁。询间此处居民得知,昨天流贼从章桥北面的小路来,停在村西大山的丛林中,过了一夜才离去,想必也是窥视到了什么情况而不敢行动。从此处往东北走出山坳,石头铺筑的道路通畅齐整,共走十二里抵达良田。从歪里就下起了雨到此雨势更大,于是在店中煮饭买酒。良田的住户和市场很多,是往来路途中的一个大村落,二月间,三四百个流寇也曾结队经过这里。饭后,雨没有全停,只往北走了十里,投宿在万岁桥。按志书记载,郴州南面有座灵寿山,山上产灵寿木,原先称万岁木,所以山下的水名叫千秋水。如今有小万岁、大万岁两条溪,都有桥架在溪上,水都是自西向东流。我以为灵寿山必定有名胜风景可以探寻,等问遍当地人,才知都无可征询,只是两条水改掉了“千秋”的名保存着“万岁”的称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