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凭憩久之,仍逾脊北下。
一里抵麓,得前所见翳路,瞰川崖而南,半里,即横脊之东垂也。前误
南
,在脊南绝
,此
在脊北穷峡。
门东向,与东峰夹束螳川,
嵌峡底,
前惟当午一
日
又西盘南山之嘴,一里余,为二村。
又二里,见路直蹑山西上,余疑之,而路甚大,姑从之。一里,遇樵者,始知上山为胡家山
,乃土寨也,乃复下,濒川而南。一里,其路又南上山,余觇其旁路皆翳,复随之。蹑山南上,愈上愈峻,一里,直登岭脊,而不见
。其脊自西峰最
横突而东,与东峰
夹川
,只通一线者也。盖西岸之山,南自安宁圣泉西龙山分支传送而来,至此耸为危峰,屏压川
,又东北坠为此脊,以横扼之;东岸之山,东自
圈哨岭分支传送而来,至此亦耸为危嶂,屏压川
,又西与此脊对而挟持之。登此脊而见脊南山势崩坠,夹川如线,川自南来,下嵌其底,不得自由,惟有冲跃。脊南之路,复坠渊而下,以为此下必无通衢,而坠路若此,必因
而辟。复经折随之下,则树影偃密,石崖亏蔽,悄非人境。
一里,西南
峡。
又从其西一里半,逾一波。又一里半,昏黑中得一村,亦倚北山,是为大哨。觅宿肆不得,心甚急。又半里,乃从西村得之,遂宿其家。
从溪南随
行一里,过
村之西。沿
一里半,复上坡西行。
初十日
鸣起饭,
门犹不辨
。西南行塍中,一里半,南过一石桥,即阿夷冲溪所
也。溪向西北
,路度桥南去。半里,又一
自东南峡中来,较小于阿夷冲溪,即《志》所云
溪之
也。二
各西
螳螂川。度木桥一里余,得大溪汤汤大
奔
,即螳螂川也;自南峡中
,东北直抵大哨西,乃转北去而
金沙江。有
石梁跨川上,其下分五巩,上有亭。其东西两崖,各有聚落成衢,是为桥
。过桥,西北一里,即富民县治。由桥西溯川南行七里,为河上
。先是有老僧居此
中,人以老和尚
呼之,故沙朗村人误呼为老虎
。余至此,土人犹以为老和尚也。及抵
,见有刻为河上
者,盖前任县君以
临溪
,取河上公之义而易之。
二里,再下坞中。半里,路旁有卖浆草舍倚南坡,则顾仆与行李俱在焉。
返跻一里,复北上脊。见脊之东有
南向,然去川甚远,余知非河上
,而
揽南山,凭临绝壑,亦超然有云外想,遂披棘攀崖
之。其
虽不甚
,而上覆下平,倒
青冥苍天,呼
日月,此为最矣。
虽不得
,而觇此奇峭,亦一快也。
半里,复上坡,随南山而西,上倚危崖,下
奔湍急
。五里,有村在溪北,是为三村。至是南界山横突而北,北界山环三村之西,又突而南,坞
始西窒焉。路由溪南跻北突之坡而上,一里半。抵峰
。其峰北瞰三村溪而下,溪由三村西横啮北峰之麓,破峡西
。峡
嵌
束,止容
不容人,故路逾其巅而过,是为罗鬼岭,东西分富民、昆明之界焉。过岭西下四里,连过上下罗鬼两村,则三村之
,已破峡西
。界两村之中而西,又有一溪自北坞来,与三村溪合并西去。路随之,行溪南二里,抵西崖下,其
稍曲而南,横木梁渡之。有村倚北山而聚,是为阿夷冲。
甫过桥,余问得其
,而顾仆与负
者已先向县治。余听听任其前,独沿川岸溯
去。
有男妇十余人,自陡坡来,隔涧停睇,迨余下,问何所事。余告以游山。两男
亦儒者,问其上何有。余告以景不可言尽。恐前行者渐远,不复与言,遂随
少北转而西行峡中。
下坠一里,路直
西南
峰下,其峰崩削如压,危影兀兀
坠。路转其夹坳间,石削不容趾,凿孔悬之,影倒奔湍间,犹窅yǎo
远然九渊比喻其
很
也。至是余知去路甚远,已非
之所丽,而
其险峭,徘徊不忍去。忽闻上有咳声,如落自九天。已而一人下,见余愕然,问何以独踞此。余告以寻
,曰:“
在隔岭之北,何以逾此?”余问:“此路何往?”曰:“沿溪蹑峭,四十里而抵罗墓。”则此路之幽阒,更非他径所拟矣。
又三里,随峡转而南,皆濒川岸行。
村之西有坞北
,横涉而过之。
一里,渐上北坡。缘坡西行,三里,峡坞渐开。又四里,坞愈开。其北崖逾山南下者,即沙朗后山所来
;其南坡有聚落倚南山者,是为
村。路至此始由坞渡溪。溪上横木为桥,其
即陡坡并天生桥
中所
,西
而注于螳螂川者也。
遂
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