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
,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
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
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
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
,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
;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可是我们只要
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
名。
秦惠王说:“好的!寡人听你的。”
。”
我们作事时,行动要求有计划,一件一件要逐渐升级,如登台阶,低的台阶是
的台阶的必要铺垫。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办事沉稳的人最忌好
鹜远,心浮意躁。
行实现过
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会由于草率的行动
上就来临“心想事成”只是神话。在政界、商界经营一定要审时度势,权衡得失,考证行动的现实可
作
。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
的艺术,在一个阶段不能
的事就应该不
。
评析
今天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天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
天下人不愿
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
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
,周自己知
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
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巩固事业之基础在政治、经济等斗争中居于首要地位。元末朱元璋采纳的“巩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以及古话“伏久者飞必
”“早秀不如晚成”等格言是各
事业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看起来一时的目标没有达到,但基础
的行动却为目标的实现积蓄了
本的潜力和能量。伐蜀对秦国崛起和称霸起了决定
的作用,是可以与三国时代“隆中对”相媲
的战略决策。
于是秦国就兵攻打蜀,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把蜀主的名号改为侯,并且派秦臣陈庄去作蜀的相国。蜀地既已划归秦国的版图,秦国就越发
盛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