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文信侯chu走(2/2)

诗人、知识分当不了政治家,因为前两者太过审、太过清、太不能务实。政治上老练的是务实型的政治家,他不看重义上的清名,他看重的是最终的胜利。

难免遭受灭亡之祸。希望先生再想个计策。”司空说:“臣虽然于刀笔小吏,累官而积,仍是尚书小官,从来没有率兵打过仗,我请求带领赵国的全军去抗击秦国。”赵王并不愿意让司空掌握军权。司空无奈,只好说:“臣只有区区愚计,大王不纳,臣也没什么可能奉献给大王了,臣请求离开赵国。”

平原令郭遨,每次见到朋友,总为司空咨嗟叹惜不已。而他又认为,司空为秦所放逐并非由于愚鲁,离开赵国并非于无能。赵国走了一个司空,致使国家灭亡,可见亡国灭族,并不是没有贤才辅佐,只是君主不能用贤罢了。

司空给赵王讲这些理算是对弹琴,赵王内心也接受不了这屈辱,所以只能让赵国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只可怜那被臣陷害的一代名将李牧,死得何等的悲壮和冤屈。

司空的确是个政治贤才,他老成谋国、不为清名所羁绊、不为节气所累,他所追求的是一实实在在的政治效用,他暂时的退让忍辱和委曲求全的谋略,是为了保存实力和维护更大的利益,如果只为某节气义宁为玉碎,那么由于自己的实力不够只能导致全局的崩溃。司空懂得政治的较量就是实力的较量,所以他向赵王反复询问赵国与秦国的实力对比,要让赵王到自己的实力不够,实力不够就不能贸然行事,就不能为清名而牺牲,相反地,只有保存实力、徐图长计,只有退缩、忍耐和委曲求全才是正确的抉择。

韩仓果然向赵王大李牧的谗言,赵王使人取代李牧统帅之位,令其速返邯郸。然后派韩仓胡找茬数落李牧:“将军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可将军回敬大王时,双手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武安君急忙分辩说:“臣胳膊患了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的大,跪拜之时不能双手够地,臣恐对大王不敬而犯死罪,便叫木工了一个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于是从袖中取假肢给韩仓看。那假肢状如木橛,缠以布条。李牧恳求韩仓向赵王加以解释。韩仓却不理睬,冷言:“臣只是受命于王,大王赐将军死,绝不容恕,我不敢为你多言。”无奈,李牧朝北向赵王遥叩谢往昔知遇之恩,宝剑准备自杀,可转念一想:臣不能自杀于中。于是他快步走门。当他前行走门之后,李牧右手引剑自杀,可是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于是以嘴剑,将剑柄抵在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后才5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自清朝光、咸丰以来,在对外国问题上朝廷中就有主战的清派和主和的务实派之分。每次都是清派占上风开战,但最终惨败后就叫务实派来收拾残局。晚清李鸿章反对中日开战,认为实力上远远比不上日本。结果朝廷中以张之为首的清议派占了上风,导致甲午海战清军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损失特别惨重。日寇侵华时,国民政府还算有脑,没有死拼决战,而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义,退让忍辱、以空间换时间,最终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必要的退却、一时的德损失,却能为保全自己、最终实现目的打下实的基础。勾践被俘吴国,为达返回故国图谋复仇的政治目的,他不惜牺牲个人人格尊严,为吴主作牵扫地的苦役,甚至品尝吴主的粪便,结其心。虽然手段看起来不近人情常理,有悖世人推重的洁品行,但此手段中损失了勾践一时的德尊严,却赢得了政治目的实现。

评析

司空离开邯郸,经过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遗听说有远客自邯郸而来,便情地接待他,向他打听战事:“听说秦兵正在攻打赵国,客人自邯郸来,请问战况如何?”司空叙述了一遍为赵王设谋图存而赵王不采纳、赵国灭亡只在朝夕之间的事。郭遗说:“那么客人估计赵国能支持多久?”司空说:“赵王若能持以武安君李牧为将,可支一年;如果妄杀武安君,灭亡之期,则不半年。我听说赵王臣之中有个叫韩仓的,善于阿谀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赵王心。这个人妒贤嫉能,每每谗害有功之臣。如今赵国正是风雨飘摇之时,赵王非亲勿用,必听韩仓之言,武安君下场可想而知。”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