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2/2)

姚贾没有被权臣的诬陷吓倒、他也知需要自己来表白来辩解,不然的话误解会更加严重。他首先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本不是什么“私”接着列举姜太公、仲、百里奚、晋文公的例,说明是人才就不怕低。更一步,他指能为国力作贡献者,并不需要虚名和清名,作为在上者,一定要有讲究实效、纳污垢的作风和襟。

在中国这样一个很重视德的社会,诽谤他人最常用最狠毒的办法就是从德上攻击他人,当过小偷、骗过女学生、卑贱等等,这些东西又都是过去的历史、查无实据,所以可以信开河、极尽诬陷之能事,而且对人们的看法判断影响极大,对当事者的自尊极威胁。象中国历史上所有的臣一样,韩非用一些无关国事的个人德问题来污蔑姚贾,事情虽小,却能轻易地改变秦王对姚贾的信任和看法。

秦王又说:“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魏之盗贼、赵之逐臣。”姚贾仍是不卑不亢:“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都卖不去的无用的屠,也是被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慧,以之为辅佐,最终建立王业。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价只有五张羊,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无敌于西戎,还有,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些人,无不卑贱,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又有谁能为国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已所用。所以能够安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的不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是秦王召来姚贾问:“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坦承无讳:“有。”秦王变了脸:“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以至于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力了。”

秦王叹服:“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评析

其实姚贾所指的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的优所在,那时儒家还没有列为正统,后代那德至上的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神而非泛德化为国家增添了活力、为战国时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颠峰时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