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去告诉公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
理;
女不能违背父母,臣
不许抗拒君王,这是先王定下的通则。现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担心天下的人对此会有所议论。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但要以有利于民众为
发
;
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则,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够顺利施行。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利益,要想执掌国家的政权首先要使贵族接受君命。现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并不是想纵情恣
只顾自己享乐。事情一旦开了
,就有成功的基础、等到事情成功以后,政绩才能显现
来。现在我担心王叔违背了从政的原则,以至助长贵族们对我的非议。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
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
,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
,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
之谓服,便事之谓教,
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故圣与俗
,贤与变俱。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
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故循法之功,不足以
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其勿反也。”
译文
赵造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俗辟者
民。是以莅国者不袭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着的时候,独自居住,义在旁边陪坐,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
、襄
的光辉业绩,盘算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
呢?”
其死。”王日:“竭意不讳,忠也。上无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其言乎。”
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
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
到悲哀;愚蠢的人
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都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
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
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
和功绩,这是作臣
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
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
臣
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
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这两个方面,是
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发胡、翟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
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敌人的力量薄弱,我们付
的力量不大,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简
、襄
那样的功勋。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
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义说:“我听说,
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
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从前舜
有苗(上古南方
族)的舞蹈,禹光着
不知穿衣服的
落,他们并不是想放纵情
,怡乐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扬
德,建立功业,求取功名。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
上
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
公成再三拜谢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当面陈述我的意见。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
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