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青、幽、并各州后,又乘胜兵平定乌桓。当时曹军有数千辆军车,运载辎重
资。
沙漠地区后,经常是狂风四起,
路崎岖,这样笨重的军队,行军十分艰难,曹
产生了退军的念
。当时谋士郭嘉因
土不服,已卧病在车上,他依然向曹
提
八个字:“轻兵兼
,掩其不备!”曹
采纳郭嘉的计谋,把郭嘉留在易州养病,留下辎重车辆缓行,自己带领轻装
骑,从卢龙
越过白檀险要,急速
军柳城。曹军到达白狼山,止遇上袁绍的儿
袁熙、袁尚会合乌桓蹋顿,领兵数万前来。曹
不等乌桓兵
好迎战准备,当即命张辽,许褚、于禁、徐晃四员大将,各自带兵,分四路冲下山去,奋力急攻敌军。蹋顿兵
遭此突然打击,顿时大
,蹋顿被张辽斩落
下,乌桓兵将无力抵挡,都投降了曹军。袁熙和袁尚见机,急忙带领几千人逃往辽东去了。曹
初时军队笨重,无法前
,而一旦
郭嘉的计谋,把轻装的
兵用于前锋时,形势立即大变,这支“箭
”变得快速、锋锐,一下
就飞临敌军面前,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大获全胜。曹军这支
兵像利箭一般“
”中了敌军。这一战例,足可证明孙膑所说的兵力
置原则确实不谬。孙膑的第二个比喻是:“弩,将也。”并
而解释说“弩张柄不正,偏
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 招也] 。。”这段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军中将领之间的关系对用兵结果的影响,将领不和,就像弓的两端有弱有
一样,哪怕好箭,也
不中目标,军队士兵
壮,
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
,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敌。“安史之
”,大家都知
。当安庆绪指使他老
安禄山的
边侍卫李猪儿杀死他老
,自己继位登基后,唐肃宗曾派了九名节度使去征讨安庆绪。这九名节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中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郭
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人。九名节度使统领的军兵合计约有五六十万之多,兵不能算少,将也不能说不
,但唐肃宗却没有从九人中任命元帅,而让一个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去当观军容使,实际就是总揽军权的监军。让这么一个宦官执掌兵权,那九名统兵的节度使如何肯服气,用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时郭
仪首先
兵河东,在获嘉县大破贼将安太清。安太清逃到卫州,安庆绪
动邺城的全
军兵,由他亲自带领,去援救安太清。郭
仪设下伏兵,诱使安庆绪贼兵中计,杀得安庆绪带兵逃跑,郭
仪拿下了卫州。安庆绪逃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
仪会同其他八名节度使,围困邺城。安庆绪十分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愿以帝位作
换。史思明当即自称大燕皇帝,
兵攻陷魏郡,在那里驻屯观望。李光弼提
一条消灭敌军的计谋:“史思明既然攻占魏郡,却又
兵不动,他明明是在等待我军懈怠松弛,想给我军来一个
其不意,攻我不备。我们现在应该来一个分兵对敌,由我和朔方军一同
魏郡,与史思明决战。我料想他必不敢轻易
战,我们就
近他。这里还有七路大军,足可攻下邺城。待邺城攻下,消灭了安庆绪,再会同围攻史思明,哪怕史思明再狡猾,他也难逃灭亡下场了。”这本是一个十分
明的计谋,可是鱼朝恩偏不同意,要让九路大军一同攻打邺城,还说什么兵多容易攻下,然后再去攻打史思明。那几位节度使也都态度暧昧,谁也不愿作主,只是相互推诿,九路大军完全如同一盘散沙。就这样从乾元元年的十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没能攻下邺城。镇西节度使李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