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曹魏抗争的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礼聘并重用了诸葛亮。孙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民力问题,百姓是立国之本,是建军之本,这已被无数次历史所证明。护百姓,
惜民力,培育和积蓄民力者昌,反之则亡。这好比蓄
和用
一样,懂得蓄
为先,用
有度的人,他便有源源不绝的
可用;而不知蓄
,只知滥用的人,必将面临河
湖涸,无
可用的绝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应该让河满、湖足,才会长期有
可用。人们都熟悉隋唐那一段历史,隋场帝不但连年用兵,而且大兴土木,修
殿、开运河、兴建扬州行
,耗费何止亿万,他更到
巡幸游玩,经过之
,所到之地,官员随从任意搜刮,供其享乐,
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广大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统治。而唐朝开国以后,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命令五品以上京官
在中书内省值班,每次接见这些官员,都要问到百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他还让朝廷官员广泛推荐贤才,广开言路,让朝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严格实行租庸调税赋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和徭役,几年之间,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安居乐业,世
太平。在贞观元年至四年的时候,全国一年判
死刑的犯人仅29 人;一斗米仅卖三钱;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全国范围
现了夜不闭
,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当时
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带粮
,需要的时候,可以在
旁自取,那里有专供路人免费取用的粮
。这样一来,民富国就
了,所以贞观年间,唐朝能
到四邻归服,疆界达到空前宽广。隋末唐初可说是个鲜明对比,引人
思,从中不难看
,国家怎样才能富
。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只需回忆一下抗日战争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个
理。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主要力量用来对付抗日革命
据地,
沟
垒的囚笼政策,严密封锁
据地,连续不断的大扫
,烧光、杀光、抢光,使
据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损失。而国民党顽固派这时不但步步退让,消极抗日,还积极****,封锁
据地,不断搞军事
,
合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抗日
据地。到了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
据地面临空前的困难,
据地缩小,抗日军民缺吃少穿。这时,中国共产党听取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在抗日
据地实行
兵简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动员抗日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
。上至党主席,下至普通的八路军士兵,都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朱总司令开荒,周副主席纺线,尽人皆知,南泥湾
神更是闻名中外。就这样,经过
据地军民的努力奋斗,重重因难被克服了,广大军民
到丰衣足
,抗日的力量大大增
,很快就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实和实行
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分不开。这当然与古代帝王的
惜民力,
护百姓有所不同,但其
本
理是一样的。实践证明,任何当政者,只有懂得
护人民,对百姓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
大无敌。这里,有必要特别
调一下培植和积蓄民力的问题。可以说,只懂得合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积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们不禁想到最近20 多年中国的历史。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只知抓“革命”,实际不促生产,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
得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粮票、布票、
票、
票、糖票等等,票证的
类数不胜数,而整个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富民政策,仅仅几年时间,情况便大变了,
票、布票、粮票。。,一一取消,人民群众不但解决了温饱,小康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
。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启发我们不断
化改革,持续
速
效地发展经济,使我们的民力和国力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增长,使我国早日跻
世界
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