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十阵(3/4)

猖狂。在此情况下,我军应该显出强大的军势,办法是:在数十里长的地段布设旌旗,要连续不断;夜间则要鸣钲击鼓,互相呼应。始毕可汗听到我军这样大的举动,必定以为我国的援军到了,他一定会闻风而逃。”云定兴听了李世民的疑兵计,十分欣赏,当即下令照计行事。始毕可汗中计。雁门关之围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了。三国时魏、吴交兵也有一个战例。当火烧连营,东吴大败刘备,刘备去世之后,吴、蜀两国鉴于形势,又重归于好,再订盟约,决定一致对付曹魏。魏主曹丕得知吴蜀和好,勃然大怒,决定出兵讨代东吴。司马懿献了一计:选调大、小战船,从蔡、颖二河进入淮河,夺取寿春,经广陵渡过江口,直达南徐。曹丕采纳此计,命人赶造10 艘大龙船,每艘长20 多丈,可装载两千多人。又另外收拾战船三千多只。魏国黄初五年秋八月,曹丕带领大将张辽、张、文聘、徐晃,许褚、吕虔,带领30 万大军,御驾亲征。吴王孙权得报,与众臣商议,徐盛自愿带兵破敌。吴王的侄子孙韶不听指挥,要渡江迎敌,私自带三千兵走了。徐盛只好派丁奉带三千兵去接应,并授以破敌密计。这时,曹兵列于大江北岸,却不见江南一人一旗。曹丕不明吴军虚实,不敢轻易出动。第二天早晨,雾散之后,曹军却看见江南岸一带连城,枪刀光亮耀眼,旌旗飘飞。又有人向曹丕报告,从南徐沿江直到石头城,几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曹丕大惊。其实,徐盛用的是芦苇扎的人,穿上军装,立在城头。曹丕惊魂未定,又有人飞马来报:“赵云从阳平关出来,直奔长安而去!”曹丕一听,急忙下令退军。曹兵刚退,吴军又从后面追来,曹丕下令把御用物品全都扔掉,赶快退走。曹丕的大龙舟即将进入淮河时,孙韶领兵杀到,魏军抵挡不住,损失惨重。魏军船只全部着火。曹丕慌忙离船上岸,众将力保魏主逃脱。徐盛用计大破曹丕30 万大军,而赵云刚杀出阳平关即被诸葛丞相召回。这一仗,徐盛的疑兵计用得十分成功,火攻用得更妙,蜀国的佯攻配合也功不可没。孙膑在该文中还专门谈到火攻之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使用火攻可说是出神入化,前面已提到火烧博望坡、火烧藤甲军、火烧上方谷,此外,还有一场火烧新野更为精彩。话说那夏侯惇在博望坡被诸葛亮烧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许昌,自我捆绑,去向曹操请罪。曹操听了情况,倒没有治夏侯惇的罪,而是更加认定刘备、孙权是他独霸全国的心腹大患,必须尽快除去。曹操决定起兵50 万,一举扫平江南。他把大军分为五队,每队10 万军兵,两员大将率领,第一队曹仁、曹洪,第二队是张辽、张,第三队是夏侯渊、夏侯惇,第四队是于禁、李典,第五队由曹操亲自带领其余诸将统领,另派许褚带领三千军兵为先锋。五路大军于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依次出发。曹军前锋到达博望坡时,探马飞报刘备和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尽管宽心。上次一把火,烧了夏侯惇一大半人马;这次曹军再来,必定让他们还中这条计!我们在新野是往不得了,不如早些到樊城去吧!”诸葛亮一面让人传令百姓,不管男女老幼,愿意跟随的都到樊城暂避;一面让孙乾到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同时派糜竺护送众家官眷到樊城。布置完疏散工作,诸葛亮便传众将听令。先命关云长:“带一千兵到白何上游埋伏,都带上布袋,多装砂土,堵住白河水;到第二天三更过后,一听见下游人喊马嘶,赶快取出布袋,放水淹曹军,然后顺水杀下接应。”又命张飞:“带一千兵去博陵渡口埋伏。那里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定从那里逃难,就可以乘势杀出。”再命赵云:“带三千兵,分成四队,亲带一队埋伏在东门外,其余三队分别埋伏在西、南、北三门,并先在城内民房上,多藏硫磺焰硝等引火物品。曹军入城,必定在民房安歇。明天黄昏,一定会刮大风,只等风起,你就命西、南、北三门伏军一齐把火箭射到城里。等城里火势旺盛时,在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让曹军走,你在东门外,从后面攻打。天亮和关、张二将会合,收兵回樊城去。”最后命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两千兵,一半打红旗,一半打青旗。到新野城外30 里鹊尾坡前屯驻。一见曹军到,红旗军往左走,青旗军往右走。曹军必定怀疑不敢追。你们只管分头去埋伏。望见城中火起,就可以去追杀败兵,然后到白河上游去接应。”诸葛亮分派完毕,就和刘备一起登高了望,只等捷报。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曹仁、曹洪带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