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患。”奏上,全部免了对他们的处罚。
李膺再次升官,又被任命作司隶校尉。这时张让的弟弟张朔当野王县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至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十分威严,畏罪逃回京师。就躲在他哥哥张让家中,藏在夹柱中。李膺知道了这个情况,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交付洛阳监狱。录供完了,就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冤,诏召李膺入殿,皇上亲到廊上,责问李膺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施行死刑。李膺答说“:从前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是对的。《礼记》上说‘:官宦子弟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私心害怕因办事迟滞造成过失,没有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我的确知道自己的罪责,死期就要到了。特请求宽留我五天,限期灭尽大恶,回来受烹煮之刑,这是我生的本愿啊!”皇帝没有再说什么,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什么过失?”便打发李膺出去。从此各个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休假也不敢再出宫廷。皇帝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这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李膺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我清高。
读书人有被他接待的,叫做登龙门。到遭受党祸时,该当察究核实李膺等的罪状,经太尉、司徒、司空三府案验,太尉陈蕃拒绝受理。说:“现在考纠案验的,都是海内人们赞誉的忧心国事忠诚无私的大臣。这样的人即使下传十世还是应该宽恕他们,难道有罪名不明就逮捕拷打吗?”不肯在案卷上签名。皇帝更加发怒,就把李膺等下到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案件牵涉到一些宦官子弟,宦官大多畏惧,请求皇帝按照天时赦免。于是大赦天下,李膺免官回故乡,住在阳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认为李膺的道德高尚,朝廷污秽肮脏。到陈蕃免去太尉,朝廷和一般士大夫有意要李膺任太尉之职。
荀爽担心李膺名气太高而惹祸,想让他容忍保全性命于乱世,写信给他说:“很久没有听到您循循善诱的教训,陟岵瞻望,一日如一年(荀爽把李膺作为自己的父亲看待),知道您因直道不容于当世,以山水为乐,家于阳城。相距不远,道路也平垣,本当马上去拜访的,因为身体有病,未能成行。近来听说皇上发怒,贬谪罢免大臣陈蕃,人鬼同谋,认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想夷卦日之初出,其明未朗,虹霓扬辉,弃君子,同小人。
当今天地气闭,贤人隐,休废而否塞,聪明之士,看见险难,投身远害。虽然少点名望,却符合自己的私愿,想您很欢欣,不以为恨的。希望您无事养神,隐居衡门,任其浮沉,与时俯仰。”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同主持朝政,合谋诛杀各个宦官,引荐任用天下名士,便以李膺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李膺等人又被免官。后来张俭事件发生了,逮捕有牵连的党人。同乡的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君不躲避灾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我的节操。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便主动到皇帝诏令指定的监狱中去,被拷打死,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学生、旧时属下的官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这时担任侍御史的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徒,但没有记入党人的名册,所以没有遭到责罚。景毅感慨自豪地说:“本来认为李膺有贤德,派儿子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漏掉名簿,便苟且偷安算了呢?”于是就自己上表请求免官回家。
当时人们认为他有正义的情操。
◆杜密传,杜密字周甫,颍川郡阳城县人。为人深沉朴质,年轻时有志整齐风俗。被司徒胡广举用,稍升为代郡太守,朝廷征召,三升太山太守、北海相。宦官子弟中为令长有奸恶行为的,就收捕审讯。一次,杜密到高密检查春耕生产,赈济贫困,发现郑玄任乡佐是一个人才,就召他代理郡职,派他去学习。后来杜密去官还家,每次谒见守令,陈述意见,请托的事情多,同郡刘胜,也是自蜀郡告归乡里的,却是闭门不与人事,没有什么要求。太守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真是清高的人,公卿中不少人都推举他。”杜密晓得王昱是刺激自己,答曰“:刘胜位为大夫,太守以上宾的礼对他,但他知善不推荐,听了坏消息也不吭声,为了自己把真情隐藏起来,如同寒蝉,这是有罪的人啊。现在志义力行的贤人我上达之,违道失节的坏人我纠劾之,使太守赏罚得中,好的名声得到宣扬,这难道不是对您的万分之一的帮助吗?”王昱又惭愧,又佩服他,对他更加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