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致白色长虹穿过太阳,太子丹却害怕荆轲不去刺杀秦王;卫先生为秦谋划长平之战的方略,太白星进入昴宿,掩盖了昴宿诸星的光辉,秦昭王却表示怀疑。精诚之心使天地发生变异,却不能使太子丹和秦昭王相信他们,这不是很可悲吗!现在我竭尽诚心,陈述计议,希望您能知晓,可是您的左右大臣不明,终于使我受到法官的审讯,受到世人的怀疑。造就好像荆轲、卫先生再生,而太子丹、秦昭王仍不觉悟一样。希望大王您详察。
从前卞和向楚王进献玉璞,楚王不识货,反而诛罚卞和;李斯为秦效忠,却被胡亥处以严刑。因此,箕子佯装疯狂,接舆逃避人世,是害怕遭到这样的祸患。希望大王您审察卞和、李斯的诚意,而不要像楚王、胡亥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不要让我被箕子、接舆所取笑。我听说比干因尽忠而被剖心,伍子胥因直谏而被杀死。装入马革鸱夷中,我起初不相信,现在才明白了。希望大王您详细考虑,稍加哀怜。
俗话说:“有的人从初次见面一直到白头,还不知道对方的,it,;有的人在路上见面,两车并行亲切交谈,就像老朋友一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在于是否了解对方的诚心。所以樊于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头颅交给荆轲,帮助太子丹完成刺杀秦王的事业,王奢从齐国到魏国,在城墙上自刎,以便使齐国退兵而保存魏国。王奢、樊于期并不是新结交齐、秦而与燕、魏有旧情,所以才离开齐、秦两国而为燕、魏两国国君卖命,而是行动与志趣相合,无限仰慕两国君的信义的缘故。所以,苏秦不能取信于天下,却为燕国效忠;白圭为中山国领兵作战,丧失六座城,却为魏国拔取了中山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苏秦与燕王、白圭与魏王,确实能够相知。苏秦做燕国的相,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手抚佩剑,对诽谤苏秦的人发怒,并赏赐苏秦以珍奇之味;白圭以拔取中山国而尊显,有人在魏文侯面前中伤他,魏文侯反而赏赐给他夜光之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位君主与二位大臣,彼此信任,肝胆相照,怎能因为浮说虚语而变心?
所以,女子不论美丑,选入宫中,就会受人嫉妒;士无论贤愚,进入朝廷,就会遭人忌恨。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刖足之刑,后来却做了中山国的相;范睢在魏国被打伤胁部,击掉牙齿,最后却在秦国被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自信他们的策略必能实行,不求朋党之助,单枪匹马,直道而行,所以不能免遭嫉妒之人的谗言。因而申徒狄自投雍州之河,徐衍背着石头跳入大海。不为世人所容,以信义之心,不愿苟且偷生,在朝廷上结党营私以迷惑君主。所以百里奚在路上乞讨,秦穆公却把国家大政托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却重用他治理国家。这两个人,难道都是平时在朝中任职,被左右之人所称赞,然后两位君主才重用他们的吗?彼此心心相印,步调相同,因此能互相信任,关系非常密切。兄弟亲密无间,能为众人的恶言所迷惑吗?所以,听一面之词,就会有欺诈,衹信任一人,就会产生祸乱。从前鲁国听信季孙氏的话而驱逐孔子,宋国信用子冉的计策而囚禁墨翟。以孑L子、墨翟之才,而不能自免于谗言的中伤,鲁、宋两国也因听信谗言而陷入危难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的恶言集中在一起,可以使金熔化,使骨销毁。秦国重用戎族的由余而称霸于天下,齐国重用赵国的于臧而使威王、宣王时国力强盛。这两国难道被世俗所牵制、被奇谈怪论的空泛之言所迷惑了吗?公正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等看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圣明普照于世。所以,如果心意相合,即使胡、越之人,也是兄弟,由余、子臧就是这样;如果心意不合,即使骨肉之亲,也会成为仇敌,丹朱、象、管叔、蔡叔就是如此。现在的君主如果真能用齐桓公、秦穆公的贤明,不要像宋、鲁两国那样听信错误的言论,那么,他就会胜过五霸,而与三王争辉。
所以,圣王一旦醒悟,就会舍弃宠信子之之心,也不会认为田常是贤人而喜欢他,而要策封比干的后人,为纣王杀死的孕妇修墓,因而为天下建功立业。为什么呢?因为圣王追求仁善的事业,永远不知满足。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勃千,而称雄于诸侯;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而使天下诸侯纳入正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两位君主仁慈亲切,以诚心对待他们的仇人,不为空言所迷惑。
至于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向东进攻,削弱了韩、魏两国,使秦国强盛,称雄于天下,商鞅后来却遭车裂。越国用大夫文种的策略,吞灭强劲的吴国而称霸中原,文种最终却遭杀身之祸。因此孙叔敖三次辞去相的职位而不后悔,于陵子仲宁愿辞去三公的显位而为人家浇菜园。现在君主如果真正舍弃骄傲之心,礼贤下士而使士人愿意报效其礼遇,待以诚心,施以厚恩,与士人同甘共苦,无所吝惜,那么,就能让夏桀的狗对尧狂吠,盗跖的宾客去刺杀许由,更何况以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君的权势和贤德了。至于荆轲为太子丹刺秦王,不惜亲族连坐,要离为吴王阖阎刺杀庆忌,不惜先让吴王烧死他的妻子儿女,又怎么值得对您提起呢?
我听说如果把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从暗中投给路上的行人,行人没有不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无缘无故地被投到面前。弯曲的树木或根柢,盘旋曲折,形状奇特,却成为君主的实器,这是因为有人先加以雕刻、修饰。所以,无缘无故而来到面前,即使是随侯之珠、和氏之璧,适足以招怨,而不会令人感恩;有人前往引进,即使是枯槁之木,朽坏之珠,也会使人不忘其功。现在天下身穿布衣、居住在破旧房屋中的士人,贫困潦倒,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治国方略,有伊尹、管仲那样的才能,像关龙逢、比干那样的忠诚,而没有人像事先修饰树根而进献给国君那样引见他们,虽然他们想竭诚效忠于现在的君主,而现在的君主也一定会走“手握利剑,横眉而视”的路了。这样使得贫寒的士人连枯槁之木、朽坏之珠都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