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遂曰:“孔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
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
上遇明天
,下得守职,万事既
,咸各序其宜,夫
所论,
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虙戏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降,诗人歌之。《
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已来,至明天
,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
,受命于穆清,泽
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
,请来献见者,不可胜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矣,而不用,有国者耻也;主上明圣,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
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亏不用矣。”退而
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为何作《
秋》哉?”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
废,孔
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
知时之不用,
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曰:‘我
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
切著明也。’《
秋》上明三王之
,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
之大者也。《易》,著天地、
、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
,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
事,《诗》以达意,《易》以
化,《
秋》以
义。拨
世反之正,莫近于《
秋》。《
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
之散聚皆在《
秋》。《
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差以豪氂,谬以千里’。故‘臣弑君,
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渐久矣’。有国者不可以不知《
秋》,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
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者而不通于《
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
不通于《
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其实皆为善为之,而不知其义,被之空言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不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
,
不
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大过予之,受而不敢辞。故《
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祖本纪》第八,《吕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今上本纪》第十二。《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诸侯年表》第五,《
祖功臣年表》第六,《惠景间功臣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
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礼书》第一,《乐书》第二,《律书》第三,《历书》第四,《天官书》第五,《封禅书》第六,《河渠书》第七,《平准书》第八。《吴太伯世家》第一,《齐太公世家》第二,《鲁周公世家》第三,《燕召公世家》第四,《
蔡世家》第五,《陈杞世家》第六,《卫康叔世家》第七,《宋微
世家》第八,《晋世家》第九,《楚世家》第十,《越世家》第十一,《郑世家》第十二,《赵世家》第十三,《魏世家》第十四,《韩世家》第十五,《田完世家》第十六,《孔
世家》第十七,《陈涉世家》第十八,《外戚世家》第十九,《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荆燕王世家》第二十一,《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留侯世家》第二十五,《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绛侯世家》第二十七,《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五宗世家》第二十九,《三王世家》第三十。《伯夷列传》经一,《
晏列传》第二,《老
韩非列传》第三,《司与穰苴列传》第四,《孙
吴起列传》第五,《伍
胥列传》第六,《仲尼弟
列传》第七,《商君列传》第八,《苏秦列传》第九,《张仪列传》第十,《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穰侯列传》第十二,《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孟
荀卿列传》第十四,《平原虞卿列传》第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六,《魏公
列传》第十七,《
申君列传》第十八,《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乐毅列传》第二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田单列传》第二十二,《鲁仲连列传》第二十三,《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刺客列传》第二十六,《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孔
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
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
何敢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