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能完全明了的啊。苏秦、张仪所处的是一个时代,现在又是一个时代,怎么能相同呢?苏秦、张仪的时代,周室卑弱,诸侯不朝见天子,竭力征战,争权夺利,用武力相互擒获,兼并为十二个诸侯国,不分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所以谈辩游说风行天下。游说之士身居尊位,家中内藏珍宝,外有粮仓,恩泽传及后世,子孙长享。如今却不是这样。圣明的帝王德泽流布四方,天下畏服,诸侯朝贡归附,四海统一,像腰带一样围环包含,比翻过来扣着的盆子还安稳。举动兴废就像运转在手掌内一样,贤和不贤用什么区分呢?当今朝廷遵循天地的发展规律,万物没有不各得其所的;所以保护他就安宁,惩罚他就愁苦,尊宠他就是将军,卑视他则成俘虏,提拔他就在青云之上,压抑他就在深泉之下;任用他就是猛虎,不用他则像老鼠;即使做臣子的想贡献才能,进奉忠心,哪知道是前进还是后退呢?天地广大,士民众多,竭尽精力去游说,齐驱并进者就像车轮的辐条聚集到车轴上那样,多得敷不胜数,尽力思慕天子的恩德,被衣食所困,找不到进身的门路。假使苏秦、张仪和我一起生活在现在的社会,即使想做掌故那样的小吏也办不到,怎么还敢盼望当侍郎呢?所以说时代变了,做法就要跟着变。”
“虽然这样,但是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鹤在深泽q岛叫,叫声传到天空。’如果能修养身心,哪裹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IEI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就像鹏鸰乌又飞又叫。古书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诗经》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緵;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弯曲的应当使他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要自己通过探索寻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会聪敏而且宏大。
“当今世上的隐士,孤独无友,空寂独居,上观隐士许由,下察春秋畴的隐士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太平无事的时候,衹得与义相导,无所表现,寡合少友,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您对我的个人品德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至于燕国任用乐毅,秦国任用李斯、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归汉,不战而得齐地七十余城,游说像流水那样顺利,说服别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说客,像环子那样自由地转动,所想的必定能得到,功高如山,海内平定,国家安宁,这是他们遇上了能施展才能的时机,您又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呢!俗语说:‘用竹管看天,用瓢来量海,用草杆撞钟,,这样做怎么能够通晓星象,考究海情,发出声响呢?由此看来,譬犹地鼠袭击狗,小猪咬老虎,就衹有被吃掉而已,那还有什么用呢?现在凭你这样愚笨的人来责难我,要想不受窘,那是办不到的,这正好足以用来说明那些不知道随机应变的人为什么终究不明白真理啊。”又假设非有先生的议论,那篇文辞说:
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进不能称颂遥远的古代来劝勉君王的意志,退不能赞扬君王的美德来显明自己的功绩,默然不语过了三年。吴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说:“我获承先人的功业,寄身在众位贤士之上,早起晚睡,从不敢懈怠。先生神采飒爽奋然高飞,从速处来到吴国,将以平生所学来辅助寡人,我私下真诚地赞许你,三年来我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华美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虚心定志想听取高明的宏论,一直盼望到现在。如今先生进无以辅助吴国治理,退不能颂扬君主的声誉,我私下认为先生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身怀才能而不进献,是不忠;进献而不能施行,是君主不圣明。你大概是认为我不圣明吧?”非有先生伏在地上,恭敬地发出“唯唯”的应答声。吴王说:“可以说了,我将企待着观看、恭听呢。”非有先生说:“呜呼!可以了吗?可以了吗?谈何容易!我的言谈有看着不顺眼、听着逆耳、心裹不舒服却有利于身体的,也有看着顺眼、听着悦耳、心裹高兴却毁坏德行的,没有明王圣主,又有谁能倾听呢?”吴王说: “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中等以上的人就可以跟他谈高深的道理。先生还是说说吧,我将认真地听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