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核成绩优异而当上了京兆尹,后又提升为执金吾。
当时侍中董贤正受到宠幸,皇上派中黄门取出武库中的兵器,前后共有十批,送到董贤和皇上的乳母王阿的家裹。毋将隆上奏章说:“武库裹的兵器,是天下公用的,是为国家武备而设,它的修理和制造,所需经费都出白大司农。大司农的经费即使是皇上的车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销,皇上的供养和犒赏,都从少府支出。原因就在于不能把根本性的经济储备拿来作不重要的开支,不能把百姓的财力用作浮华的花费,从而分别公和私,表示正道。古时候诸侯方伯可以独立掌握征讨的大权,帝王才赐给斧铁。汉家边境的官吏,本职在于抵抗敌人,所以也赐给他们武库裹的兵器,都是担任这样的职守然后接受这些武器。《春秋》之义,卿大夫家不许收藏钟甲,这是用来抑制臣下的威势,消减私人势力。如今董贤等或是惯于逢迎皇上的弄臣,或是徒有私人恩惠而地位卑贱的女子,皇上您却把天下公用的东西分给他们私人,表示国家威严的器物供给他们私家备用。百姓的财力分给弄臣,武器设于地位卑贱的女子家,建立的制度不符国体,以致纵容滋长骄横越礼的行为,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天下的。孔子说过: ‘天子的礼仪怎么能出现在三家大夫的厅堂之内呢!’我请求您收还武器。”皇上很不高兴。
不久,傅太后派谒者去买一些官用婢女,用很低的价钱买到,又买了执金吾的官用婢女八名。毋将隆上奏说价钱太低,请求改为公平的价格。皇上于是下令给丞相、御史大夫说:“互相谦让的礼节盛行,那么像虞芮两国那样的诉讼自然平息。毋将隆位列九卿,既没有能力匡正朝廷的处置不当之处,却反而奏请和永信宫争执买卖价钱的高低,公布上奏内容,没有人不知道了。他的行动举止不合义理,沽名钓誉的风气从此开始,无法昭示百官,伤风败俗。”因为毋将隆先前有安定国家的论策,所以仅降为沛郡都尉,后又升任南郡太守。
王莽年轻时,很想与毋将隆交朋友,毋将隆不怎么趋附他。哀帝去世后,王莽当政,让大司徒孔光告发毋将隆从前担任冀州牧时处理中山冯太后的案子,冤屈和陷害了没有罪过的人,不适宜在全国的中心地区担任官职。其实本来是中谒者令史立、侍御史丁玄亲自考查审问那个案子的,他们仅仅曾经跟毋将隆联名上书论事。这时史立担任中太仆,丁玄担任泰山太守,还有尚书令赵昌,他曾诬陷过郑崇,这时担任河内太守,他们都被免了宫,流放到合浦。
何并字子廉,祖父以二千石级官吏的身份从平舆迁到平陵。何并担任郡吏,做到大司空属官,事奉何武。何武认为他志向节操高尚,推崇他能处理繁重的政务,于是何并担任了长陵县令,政绩很好,以至于道不拾遣。
从前,邛成太后的外公家王氏地位显贵,侍中王林卿与江湖游侠互通声气,威震京城。后来因犯法被免了官,宾客越来越多,他回到长陵扫墓,便和宾客们一连好多天在一起饮酒。何并恐怕他犯法,便亲自上门通名求见,对林卿说:“坟墓在外,您应当及时回家。”林卿说: “好的。”在此以前林卿曾杀死遇一个婢女的丈夫,把他埋在墓舍裹,何并全都知道这些情况,但认为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任职的时候,又看到他新近免去了官职,所以不想揭发检举他,衹想让他不要逗留在自己境内罢了,便派属吏拿了名片去遣送他。林卿一贯骄傲,不愿在宾客前丢丑,何并估计他会制造事变,于是安排了兵马对付他。林卿离开之后,向北经过泾河桥,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并亲自率领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披着他的短衣代替他,自己坐上车子让骑马的奴仆跟在后面,他又换掉自己的衣服从小路向前跑去。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并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那人说:“我不是侍中,衹是他的仆人罢了。”何并心裹自己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 “王君被迫得没处躲了,竟自称是仆人,难道想逃脱死罪吗?”于是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裹的亭下,写道:“原侍中王林卿犯了杀人罪,他将被杀之人埋在守护坟墓的房舍内,又叫仆人砍烂了衙门前的鼓。”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林卿于是逃命,人们议论纷纷,以为他真的死了。成帝太后因为邛成太后喜爱林卿的缘故,听到这件事后也伤心落泪,把这件事告诉了哀帝。哀帝询问了情况认为这件事做得很好,就升任何并为陇西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