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存韩(2/3)

韩是小国,而要对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君主受辱、臣受苦,上下相互同忧共患很久了。修筑防御工事,警戒大敌人,积极储备资,筑城墙,挖城河以便固守。今若伐韩,不能一年就灭国。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国看轻,各国就将打垮秦军。韩国背叛,魏就会响应,赵靠齐作后盾,如果这样,就是用韩、魏助赵,赵再借齐来巩固合纵,从而与秦争,这是赵国的福气,泰国的祸害。而击赵不能取胜,退而击韩不能攻克,那么冲锋陷阵的士兵疲于野战,运输队伍疲于军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劳的军队来对付赵、齐两个大国,这是不合灭韩本意的。全贵臣的计策行事,那秦国必定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了。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长寿,那兼并天下的日也不会到来的。如今我的计策是:派人使楚国,厚赂执政大臣,宣扬赵国欺骗秦国的情况,给魏国送去人质使其心安,率韩伐赵。即使赵与齐联合,也是不值得担忧的。攻打赵、齐的事完了后,韩国发一文书就可以平定的。这样,秦一举而两国成灭亡之势,而楚、魏也一定自动顺服了。所以说“武是凶残的东西”,是不可不慎用的。拿秦和赵抗衡,加上齐国为敌,今又排斥韩国;而没有用来定楚、魏联秦之心的措施,这一仗如果打不胜,就会构成大祸了。计谋是用来决定事情的,是不能不察的。究竟赵、秦谁谁弱,不今年就分明了。再说赵国和其他诸侯暗地谋划好久了。一次行动就示弱于诸侯,是危险的事;定计而使诸侯起心算计秦国,是最大的危险。现两,不是过诸侯的办法。我希望陛下周密考虑这情形!攻伐韩国而使合纵者钻了空,后悔是来不及的。诏令把韩非的上书——书中说韩国不可攻取——下达给臣李斯,臣李斯认为他的说法非常不对。秦让韩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一样,平时就难受,假若住在地方,痼而不治,快跑起来,病就犯了。韩虽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一旦有突然上报的事,韩是不可信的。秦与赵为敌,荆苏使齐国,不知结果如何。在我看来,齐、赵两国的关系不一定因荆苏而断绝;如不绝,这是要倾动全秦来对付两国兵力。韩并

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臣斯愿得一见,前愚计,退就葅戮,愿陛下有意焉。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于韩之市,则虽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过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城尽则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见,因急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

韩国侍奉秦国三十多年了,门就像常用的袖和车帷,屋就像常坐的席和垫。秦国只要派兵攻取别国,韩国总是追随它,怨恨结于诸侯,利益归于秦。而且韩国贡尽职,与秦国的郡县没有不同。如今我听说陛下贵臣的计谋,将要发兵伐韩。赵国聚集士兵,收养主张合纵的人,准备联合各国军队,说明不削弱泰国则诸侯必定灭亡,打算西向攻秦来实现它的意图,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计划了。如今丢下赵国这个祸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韩国,那么各国就明白赵国计谋不错的了。

译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