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行引导别人叫教导,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
顺应,用不良的言行引导别人叫
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
阿谀。以是当是,以非当非,就叫
明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就叫
愚蠢。用言论中伤善良,就叫
谗言,用言论陷害良士,就叫
害。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就是正直。窃取财
,就叫
偷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就叫
欺骗,信
开河,就叫
虚妄,对追求是
取还是放弃犹豫不决,就叫
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就叫
大贼。听到的事情多叫
广博,听到的事情少叫
浅薄,见多识广叫
僴,见识少叫
孤陋寡闻。难于
取叫
废弛,学过的经常遗忘叫
遗漏。事情少但井井有条叫
治理、
理,事情多但繁多而杂
无章叫
昏
不明。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
者矣。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
,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 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 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 盲辨,以聋辨声也,舍
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
为正仪,而 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行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
上有了好的德行,就要
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
上有不良的品行,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
我的缺
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
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
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胡作非为,却痛恨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其无能,却期望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心
狠毒,行为如同禽兽,却又憎恨别人说妨害自己。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极端忠诚的行为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诗经》说:“胡
取,
加诋毁,实在是非常可悲啊。本来计划
好事,结果却违反,本来计划不好,反而一一依从。”就是说的这样的小人。
译文及注释
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是:对血气刚的,就用心平气和使其顺服;思想
沉而不明朗的,就用坦率、平易的方法去同化他;勇猛乖张的,就用疏导的方式辅助他;对
急嘴快的,就用动静相辅相成的方式去节制他;对心
狭窄的,就用宽宏大量来开导
君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
理也勇。君
贫穷而志广, 富贵而
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
贫穷 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
恭,杀埶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 枯,好
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
。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
之能以公义胜私
也。
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法则是:用调理血气来保养,那么自己的寿命会仅次于彭祖;用善行来洁
自好,那么自己的名声可与尧、禹媲
。既适宜于用来
守显达的顺境,也有利于
守困窘的境遇,这全在于礼法和信义。凡是使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的时候,遵循礼法就通达顺利,不遵循礼义就产生谬误错
,行为就会迟缓怠惰;在吃饭、穿衣、居
及活动的时候,遵循礼义的行为就会和谐适当,不遵循礼义就会
犯禁忌而生病;人的容貌、态度、
退、行走,遵循礼义就温雅可亲,不遵循礼义就显得傲慢、固执、邪僻,
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
事情不讲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能安宁。《诗经》说:“礼仪完全符合法度,一言一笑完全得当。”说的就是这
情况。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