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用盲人去分辨颜色,用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好事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安心于这样做。《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端正谨慎而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了;如果还好学上进,谦虚敏捷,那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了,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了。苟且偷安,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吃喝,就可以称为坏少年了;如果还放荡凶暴,不顺从长者,险恶害人,这就叫做凶险的少年了,这样的人即使遭受刑杀,也毫不可惜。
尊敬老人,那么青壮年便会归附;不轻侮处境艰难的人,因而明通事理的人便都会来聚集;暗中做好事,施惠不图报答,这样贤人和不贤的人都会归向你,人有这三种好德行,即使有天大的过失,恐怕上天也不会让他大祸临头吧。
君子对利益的追求不斤斤计较,他能较早的避开祸害,惶惧不安的避免耻辱,他对于道义的奉行是勇往直前的。
即使身处贫困,君子志向是远大的;即使身处富贵,体态容貌却非常恭敬;即使生活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即使劳累疲乏,但容貌依然端庄;发怒的时候也不过份地处罚人,高兴时也不过份地奖赏人。君子虽然受到贫穷,但志向是远大,这是因为他要尊重仁德;虽然得到富贵,可是容貌是谦恭的,这是因为他不依势作威;虽然安逸,但精神并不松懈懒惰,这是因为他明通道理;虽然身体劳累,但容貌依然端庄,这是因为他爱好礼仪,注重礼节;发怒时、高兴时的赏罚不过度,这是因为礼法战胜了私情。《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要循古代圣王的正道;不要有所偏恶,遵循古代圣王的正路。”就说的是君子能用公理正义战胜个人的欲望。
注释
(1)存:检查,考察。
(2)愀然:忧惧的样子。
(3)介然:坚固的样子。
(4)菑:音读“灾”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
(5)厌:通“餍”,满足。
(6)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7)扁:通“遍”,普遍。
(8)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生活在尧时。
(9)提僈:松弛怠慢。
(10)庸众:庸俗。
(11)出自《诗经?小雅?楚茨》。
(12)趣舍:通“取舍”
(13)闲:也是博大的意思,这里指见多识广。
(14)偍:迟缓。
(15)秏:通“眊”,混乱的意思。
(16)劫:约束。
(17)愚款端悫:忠厚老实的人。
(18)指旧时的传闻。
(19)贾:古代商贾是两个概念,商是指运货贩卖的人;贾是指囤积盈利的人。
(20)横:通“广”
(21)四夷: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呼周边的民族,北方的为北狄,南方的为南蛮,东方的为东夷,西方的为西戎。这里代指偏远地区。
(22)埶诈:势利狡猾。
(23)偷儒转脱:胆小怕事的人苟求免事。
(24)供冀:恭敬。渍淖:陷入泥沼中。
(25)击戾:碰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