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顷乃刺之。
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
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
病
于
,
病
为
,则邪气复生。
工勿察,是谓代
,形
佚,乃消脑髓,津
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居静
,占神往来,闭
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
气之分,无闻人声,以收其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
拒勿
,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法,必察形气。形
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明终者,
目动作喜惊、妄言、
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人迎脉大于寸一倍,病在足少
胆经;若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
三焦经。人迎脉大于寸
二倍,病在足太
膀胱经;若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
小
经。人迎脉大于寸
三倍,病在足
明胃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
明大
经。人迎脉大于寸
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
溢
。溢
是六
偏盛,格拒六
,使
脱节,称为外格。
少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
青白,乃死。
久病者,邪气。刺此病者,
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
毕矣。
寸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
肝经;大一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厥
心包络经。寸
脉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
肾经;大二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少
心经。寸
脉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
脾经;大三倍而躁动的,病在手太
肺经。寸
脉大于人迎四倍,而且搏动加快的,叫
溢
。溢
是六
偏盛,不能与
气相
,称为内关。内关则表里不通,是不可医治的死症。人迎与寸
的脉,都比平常大于四倍以上,叫
关格。遇到关格,死期就很近了。
太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
憔而终矣。
厥终者,中
溢
,喜溺,心烦,甚则
卷,卵上缩而终矣。
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了终始的意义,就可以确定经
经的关系。
经与五脏相通,
经与六腑相通。
经受气于四肢之末,
经受气于五脏。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掌握了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一定要明白
的规律,五脏在内为
,六腑在外为
。要想把这些理论传于后世,就要有
定不移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果轻视它,这些理论和方法就可能失传,而那些庸医贪图名利,更不会有好下场。
译文
少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
,上下不通而终矣。
谨据天地
的
理来说明终始大义吧。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
、人迎两
,就可知
五脏六腑的
有余与不足,平衡与不平衡,而
盛衰的
理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说的平人就是没有疾病的人,没病人的脉
、人迎的脉象与四季相应,脉
、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的脉搏动而不止。四时冷
虽有变化,脉
、人迎都能各自发挥本能而不相犯,形
和血气也能协调一致,这就是所说的平人。气短的病人,脉
、人迎都虚弱无力,而尺肤和脉象又不相称。象这样的,就是
都不足的象征,补
就会使
气衰竭,泻
就会使
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用缓剂补养。如果不好,也可服用一些急剂。这
病,不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不容易好的。如不这样治疗,而用针刺的泻法,就会损伤五脏的真气。
太之脉,其终也。
,反折,瘈瘲,其
白,绝
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刺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
。刺
厥者,二
一
;所谓二
者,二刺
也,一
者,一刺
也。
病痛者也,痛而以手
之不得者
也,
刺之。病在上者
也。病在下者,
也。
者
也,浅刺之。病先起
者,先治其
而后治其
;病先起
者,先治其
而后治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