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于记忆,学业不专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专事察颜观
,揣
人主的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
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
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
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
收获也没得到啊。难
是我不
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
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
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
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
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的
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
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思的弟
学习。当通晓孔
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
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
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
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
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
》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
现了学者邹
等人。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环渊、接、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
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怎能说得尽呢?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
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
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
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
,亲自去拜他为老师。他作了《主运》篇。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
,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不吃周朝的粮
;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
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Bīn,宾)地的事迹。这些有名人
的
法,难
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
却要放
圆榫
,哪能放得
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
,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
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
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
路上去。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
的意思吧?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
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
观察万
的
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
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
,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
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
现的时候,真是
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
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
土所生的,各
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
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
、火、土的五
德
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
合。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
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
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
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
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齐国有三个邹。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
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