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军军长遗缺,以霍守义升任,常恩多任副军长兼第一一一师师长,函电交驰,迟迟未定。至11月,蒋介石给于学忠发来电报称:“该师长不识大体,意气用事,虽云忠党爱国,但已难辞犯上误国之咎,着从轻免予处分。”并以国民党军政部名义命令,撤销第五十七军番号,两师归战区直接指挥。缪澂流被赶下台后,被沈鸿烈接至省府附近居住。于学忠恐怕缪在沈处有其他阴谋活动,乃令缪移到鲁苏战区总部附近居住。1941年夏,沈鸿烈赴重庆时,携带缪澂流去西安,投奔了蒋的嫡系胡宗南。“九二二锄jiān”表露出东北军中的裂痕。
韩云华对于即将发生的九二二事件虽然也是持赞同的态度,但是对于常恩多的做法却是并不是很赞同,准确地说是韩云华对于常恩多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有些笨。作为一师之长,常恩多的一言一行都是表率,在这种危急关头第一一一师需要一个果断的领导人,需要一个主心骨。在那种情况下,常恩多应该宜将胜勇追穷寇,决不允许缪澂流活着逃出山东。就如同韩云华本人的性格一样,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出成绩,干出一个样子来。
所以韩云华这次决不允许的锄jiān行动出现任何漏洞,要么什么也不做,哪怕是任凭那些汉jiān走狗一直就这样逍遥法外。但是一旦决定下手,那么绝对会是雷霆一击,拖泥带水的事情他韩云华是不会干的。
按照计划,韩云华这次将自己从塞北带来的所有特种部队都派了出去,当然其中还包括他的警卫小队。这次锄jiān行动的总指挥是魏鹏,行动的主要打击目标是山东省新民会聊城分会以及受聊城分会控制的所有汉jiān商会、大地主大官僚。
韩云华当然不是一时脑袋发热就这样干,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近段时间从阳谷县城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利,似乎日本军中有重要人物插手同呼延家族的斗争。那位日军中的大人物严令日军第十二军绝不能派大军围剿呼延家族,但是呼延家族必须要在两个月之内搬离阳谷县,决不能再呆在山东,否则的话日军将会派出大军前来剿灭呼延家族。
呼延家族内部的意见也很不统一,以呼延家族老三呼延恶杀和老四呼延恶权为主的少壮派坚决同日军打到底,而以老大呼延恶财为首的稳重派则是希望接受日军的条件,整个家族尽快南撤,到武汉也好到重庆也好,再不行就到昆明,反正这些老人们都说什么也不愿意呆在山东这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地方了。
至于呼延家族的掌舵人呼延老爷子则是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冷眼看着自己的这几个儿子在家族上下跳来蹦去。当然了对于呼延家族内部的事情韩云华是不大清楚的,但是阳谷县县城里面的情报人员传来的消息是日军多次派少佐甚至是大佐一级的高级军官前往阳谷县同呼延家族洽谈。而且当那位日军大佐走的时候呼延老爷子还亲自送到了城外,再结合上这段时间日军尽管不停地向鲁西派兵,但是却没有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且韩云华还从这些小鬼子当中发现了第五师团的踪迹,不是韩云华涨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只要第五十团精锐出动,别说是呼延家族的那些杂牌兵,就算是韩云华手中的这一万多人也不够第五师团的一个步兵旅团的打击。所有的这一切韩云华都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呼延家族已经向日军妥协了。
当然了这个妥协并不是指呼延家族已经向日军投降了,而是接受了日军家族南迁的建议,虽然以家族发展的观念来看,呼延家族这样做并没有多少可厚非的,但是站在民族大义的角度来说,呼延家族这样做就是将阳谷县的那些父老乡亲弃之于不顾,虽然说不上是卖国,但是也绝对说不上爱国,离民族精英这样的评价更是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