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四十一章:战冀南一(3/3)

援助之手,尽管这只刚刚伸出来的援助之手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有限,但是这份心意确实让人感动,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八路军。

韩云华也没有拒绝冀南行政公署的这份心意,因为韩云华对于时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人的杨秀峰有一定的了解,杨秀峰于1897的7年2月27日,出生在直隶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世代书香m-n第——四知堂。曾祖父杨德,是“四知堂”的始立者,其尊崇孔孟之训,讲求为人处事不愧对天地良心,昭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称“四知”祖父杨静修,在本县办教育一生,都是秀才出身;父亲杨叙伦,是清末举人,后毕业于北京高等实业学堂。

杨秀峰受家庭影响,5岁入sī塾读书。之后进本村初级小学学习。1911年,他在县立高小毕业后,考入滦县直隶第三师范,从此,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1916年,他又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在史地部攻读,期间,因家庭经济拮据,辍学返迁安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一年。1921年高师毕业,先后执教于江西省立鄱阳中学、直隶河间中学、通县女子师范、京兆中学、北京平民中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大附中等学校。在读书和任教期间,他目睹了辛亥的成败,积极求索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途径。他先后参加了五四、五卅等运动,并在大期间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民主主义者。1929年秋,杨秀峰以公费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社会学院学习。在这里,杨秀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o年3月,经张畏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跃升为者。

可以说杨秀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理想有魄力的热血青年。1934年1o月,杨秀峰回到中国。他先在天津市河北法商学院任教授,自1935年起,又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兼课。他在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从事活动。他把课堂作为阵地,向青年学生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宣传中国的抗日救国主张,指出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这个时期,中央北方局给杨秀峰的主要任务是在北平、天津文化教育界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文化教育界的上层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成立。为便于进行统战工作,杨秀峰担任了冀南行署主任。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大量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经中央北方局批准,于1938年8月在冀中深县成立了以杨秀峰为院长的河北抗战学院。他还陆续创办了冀南抗日干部学校、冀南抗战学院、冀太行政干部学校、晋冀鲁豫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均兼校长。

这都是杨秀峰前半生的工作经历,其实韩云华之所以能记得这位老家很大程度上是受后世邓公的影响,邓公在1939年夏天赴延安的途中谈到杨秀峰的时候,曾这样评价他:“文官不要钱,武臣不怕死——杨兼而有之。”

对于这么一位老家韩云华还是很尊敬的,尽管这两个步兵营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实很有限,但是韩云华还是选择留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