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00章抗战上海淞沪抗战(4/5)

口嘉兴路上的乾新祥烟纸店当学徒。少年陈万运做事认真,又肯动脑筋,深得店主器重,满师后留店当伙计。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的思潮在国内风起云涌,关心国事的陈万运受其影响,萌发了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意念。经过长期细心观察,陈万运终于找到了一条创业门径。

当时西方列强大肆对中国商品倾销,日用商品更是洋货独步天下,单洋烛一项,1910年进口就达百万两,洋烛取代了中国老式的油盏灯和土蜡烛。陈万运发现,洋烛烛蕊一直由日中桐洋行独家经销,尽管要价高,却供不应求。在烟纸店工作多年的陈万运揆情推测认为可以从这个本轻利厚、生产技术较为简单的项目入手,步上创办实业的征程。

1912年4月,他找到了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同乡沈九成,在上海高裕兴蜡烛店当学徒,另一个是陈的亲戚沈启涌,当时也在“乾新祥烟纸店”工作。3个人倾其所有,集资450元,在四川北路横浜桥南堍士庆路鼎兴里租借5间小屋,购来10台手摇烛蕊车,开始制造洋烛烛蕊。小作坊取名“三友实业社”内涵3友合作,实业救国之意。产品商标定为“金星”牌。

一年后,沈启涌跳槽,拆股分手,不久陈万运的同乡陈律甫入股2100元,其时资本增加至2400元,并在厂名上加注“美记”二字。产品出来了,要打入日商垄断的烛蕊市场,又成了难题。为了打开局面,陈万运和沈万成自己走街头,在日商洋烛行附近,摆摊点燃自制的蜡烛。行人纷纷围观,看到蜡烛不淌油、不弯头、不中途熄灭,确实不比洋烛逊色。这一街头活使“金星”牌烛蕊从此名声大振“三友”的烛蕊也以价廉质优的优势迅速打开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货烛蕊供应中断,日商借此抬高售价,英美厂商不得不向“三友”订货。这样,金星牌烛蕊逐步将日货烛蕊挤出中国市场。“三友”的生产规模也开始扩大。

1915年3月,沈陈两人将资本增加到8400元,将《三友实业社美记》改为《三友实业社无限公司》,同年12月16日“三友”改组为股份公司《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3万元,成立董事会,推举慈溪在沪实业家史悠风为董事长,沈九成、陈万运为董事,并兼正副经理。同年“三友”还在横浜桥南面建成三层厂房一座,工人增至百余人,添置电力烛蕊车16台,烛蕊球车2台,烛蕊品种发展到6种,日产量达到500~600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各地厂商竞相向“三友”订货,使“三友”在国货界初露头角。

1917年,陈万运在杨树浦引翔港购地30亩,建造规模较大的生产总厂,生产“三角”牌毛巾,与西邻日商东华毛巾厂抗衡。1918年,经董事会讨论,决定再增资,向外招资7万元,资本金总计达10万元。1919年“三角”牌在běi 精农商部注册备案,其图案是由一个圆圈加内三角组成,寓意三人同甘苦、共患难。同年,又在川沙设立工场,添置木机百余台。

陈万运聘请了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郑祖廉为第一任厂长,把好技术关。他们把生纱漂白改为熟纱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手感、白度、纱支脱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当时漂染工艺上的革新。

接着,三友社继续开展毛巾花式的研究,他们把原来生产多年、式样单调的红蓝档式毛巾,改进一下,用鲜红色在雪白平布上印上“祝君早安”字句,还为大宗客户免费加印字号。以后,三友实业社又研究生产新颖别致的多片综织造的回纹浴巾。这三招,招招都使国产毛巾的质量得到了巨大飞跃。投放市场后,深受用户青睐,甚至远销东南亚一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