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回落叶满长安残照西风汉家陵阙(2/4)

为万丈风烟所掩,连那巍峨壮丽的长安城也失去它原有的光辉。只依稀现了一廓,城内外那么多的金碧楼台、园林亭馆,更看不见一影于。各地村落中以前尚能生活的农夫,因近年征役频繁,田多荒芜,也十九全家愁颜相对,极少有人。大片田沃野只是土于草枯,空地形成=荒凉景象。宽阔的官上仅有几个人,前后零散在风沙中挣扎着往南门走。内中一个中等材、颔有微须、貌相清癯的中年人便是本书要写的诗人杜甫。

李、杜二人非常投机。除在一起樽酒论文,同榻夜话而外,还同到梁(开封)、宋(河南商丘)去寻采瑶草。后又家圣地王屋山上的小有清虚大,意寻仙修,采取灵药。虽然他们想参拜的有之士华盖君并未成仙而死,不得不走回路。他们的才华意气依旧飞扬,上下古今不可一世。李、杜二人在归途中又遇到另一位诗人、杜甫的旧适。这三个好朋友在一起,不是

杜甫字,祖籍原是京兆(长安)杜陵。因他十三世祖晋代名将杜预的曾孙杜逊于东晋初年迁居襄,成了襄杜氏的始祖,故史书上说他是襄人。实则杜甫生在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从他的曾祖依艺起已迁居于河南巩县了。自他远祖杜预以来,文武两途仕宦不绝,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他虽然生在这样一个阀阅名家、簪缨世裔、“奉儒守官”一脉相承的士族家里,他的祖父杜审言也先后任过膳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但是文人习气很,中间又经贬滴,并未留下多少家产。父亲正当兖州司,又是一个小官,俸给有限。他婴年失母,幼时多病,有相当长一段儿童时期寄居在洛门内仁风里的二姑家中。从小天分就,更喜勤学,在他姑母的慈教养下,非但家学渊源,七岁就会作诗。大来连书画音乐、骑试剑也都无不通晓。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读书破万卷”怀大志。“裘轻狂”对武功则崇拜他的远祖杜预,意图不昧“家碑”(杜诗“吾家碑不昧”),比于稷契(上古名臣);对文学又景慕他的祖父杜审言使“屈(原)、宋(玉)衙官”、“羲之(晋代名书家王羲之)北面”的放言论,目无余。于是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觉着自己学问更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芥。开元二十一年,长安一带发生灾,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迁往东都(洛)。杜甫借着应考,看望老年的姑母和一些亲友,正是一举两得,便先回到巩县故乡,请求县府保送,再回洛应试(唐代科举,由考功员外郎主考,人们称他为考功试。开元二十五年,因考功郎李昂受了举人责间,始改为礼侍郎主考,由此人们又改称为应礼试)。初意以为功名有望,手到拿来,哪知乡贡考试并非容易。这年录取的士共只二十七名,而投考的人将近三千。彼时的考试既重权位,复尚虚名,人情请托,关节通行,常使才人饮恨,寒士吞声。开元之未其弊尤甚。像他这样一个初涉名场、无人援引、尚未知名的儒生,想要金榜题名,风得意,自然是个梦想。当年下第之后,觉着还是自由散漫的生活可以随意所如,第二年慨然又起壮游之思。先到山东兖州省亲,再游齐赵(今山东与河北省南),开元二十九年才回洛,并和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了婚,夫妻也颇恩。两次十年的漫游,虽然结了好些气味相投的朋友,但这些都和他一样遭逢不偶的文人才士,只能在一起煮酒谈诗,骑猎,并没有一个能够加以援引,使其从此置青云,成就他理想中事业的人。他最亲的姑母便在此时死去,心情本就悲伤,又见洛虽然文繁富,人情却是非常势利,越发加重了苦闷。

天宝三载四月,杜甫忽然遇到当时号称滴仙的诗人李白。自来文人多半相轻,这两位伟大的天才诗人却是一见如故,成了诗文骨。杜甫非但被这位青莲学士的风采所引,并且还受了他功成退。游侠好,意图炼丹求仙以超然外。解救自己,始终不满现实的影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