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回不见咸杜甫桥惨雾弥天哀鸿载(2/5)

桥在长安的西北面,横跨渭河两岸,为当时通往西域的大。被征戍边的百姓经常不断都要由此经过,杜甫见沿途草木枯黄,浮沙更多,走不多远,鞋袜里便装了不少沙土,上衣冠也渐染成黄。相隔都城这样近的所在竟是满目荒凉,使人到风尘之苦。想起那年因送孙宰为县尉,曾来渭北。偶见暮云树,怀念远隔江东的李白情景,依稀如在目前。彼时,农村虽已调敝,墟里炊烟犹映斜日,柳尚趁晚风。今天却是惊沙晨起,田野皆空,满目山河惟有萧飒。自来年荒易招世,何况朝廷崇尚奢侈成为风气。边将贪功冒赏,灾害生民,以致府库空虚,价日昂。元气已亏,难于挽救。看千万黎庶多受离死亡之惨,使这一座雄伟壮丽的皇都也必难以永保。越想越难受,一路寻思,不觉把渭上的长桥走过。正想顺着荒野小路到左近山脚村落中寻几个老年人访问一下,忽听来路号哭喧哗,杂以车奔腾之声震撼田野。大惊回顾,来路桥那面忽然涌来了大队人车辆,走得并不算快,因为人多杂,互相抢挤践踏,被卷起来的尘雾迷漫遥空,竟将那横亘渭上的长桥遮蔽了一大半。前行车骑之外,随着大队腰挂弓箭的新兵。黄尘十丈中还隐现着不少老弱妇孺,一个个争先恐后,顺桥两旁舞扎着双手抢向前去,分朝那些腰挂弓箭的新兵扑。押送新兵的军校便朝这些老弱妇孺厉声喝骂,挥鞭打。有两个拼死命追上前的,刚和所追的人抱一起,吃众军校抢将过去,一路打,活生生拆开来,丢下被打倒的老弱,威着那被抱持的人上路。内一贫妇竟被兵差连打带推,往后一仰,掉下河去。大片惨号悲哭之声由尘雾鞭影中传来,分外显得惨痛。杜甫虽然义愤填,但知此是官府征往边关的新兵,押送军校凶恶胜于狼虎。稍微拦路,定遭鞭扑,不可理喻,此时上前,平白受辱。因想救那落贫妇,便顺侧面小径往桥前绕去。刚刚赶近桥,见两面河滩都已裂,仅当中河心还有一条宽不过丈的浊,方才翻倒河中的贫妇已无踪影。正张望中,耳听车声辚辚,声萧萧,一伙凶神也似的军校押着上千个蓬垢面、涕泪纵横的新兵已由桥上驰过,往前面驿路上赶去。大队人卷起来的尘埃簇涌起大片黄云朝前翻。整座咸桥也在尘雾笼罩之下,兀自还未停息。桥上众声哭喊也更惨厉,人影却望不见。一时情不自禁,冒着烟尘往桥上赶。行约半里,桥上烟尘渐息,这才看被军校打伤推倒的老弱妇孺一路都是。有的已快死。左侧地上一个新兵和一妇人拼命搂在一起;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抱着女的一条不放,吁吁声都哭哑。这夫妻母女三人上的衣服均已撕裂,背上各现一条条的鞭痕。女的披散发,脸上还着血。因在尘埃中一阵挣,呼号宛转,血泪模糊,业已不似人形。另一八九岁的幼童急得满角布满了红丝,珠也似快要凸,披着满黄沙,不住吐,偏,只在一旁嚎,看去可怜已极。同时发现旁边一个军校正朝这老少四人发威,把手中长鞭打,响起一片噼噼啪啪的鞭声,刺耳

当年天气更,麦收前一场好雨之后,仅在丈八沟纳凉时遇到过一次转停歇的暴雨。此外,由四月底起老是烈日当空,连一滴雨也没下过。附近溪河中的得快要见底。大天,突然又来上一次冰雹和两次大风,平日辛苦耕耘的庄稼自更没有指望。杜甫到底是读书人,只旱灾已成,仗着暂时衣无忧,也就听其自然。却因天灾人祸、国事日非激动了功名之念,又拿一些诗文去投赠当,再作献策打算。后见所往来的这些权贵人家只能以违心之论博取酒取功名仍无机会,也听不到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消息。日一久又厌烦起来。这日意走往渭北一带村落中察看一回,先在延秋门寻一相识人家,借住了一宿。次日清早,步行起

长安八月初的天气还未退,田中禾稻早就旱死,泥土成了极细的粉末。稍微有风过便满地飞扬,旋转不休。风再略大,那一蓬接一蓬的黄沙更不时蔽空而下,扑面沾衣,呛鼻迷,使人难耐。旁林木无荫,叶尽黄落,只剩一簇簇的枝,箭也似,刺空横斜,在风沙中摇撼不休,瑟瑟有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