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你我兄弟为保全
家之计,当以
中守诚,静
待变为上。须眉丈夫若保疆为国,靖难救民,虽战死沙场、
革裹尸绝无悔憾。然今仕途凶险,朝堂诡谲,兄既为后父,众目睽睽,稍有不测必首当其害!非是贪生,实为不值!为兄揣度,无论避嫌还是自保,还是暂离京师是非之地的好,烦请贤弟能在陛下面前斡旋成全。至于
藩方位,为兄对南方兵备谙熟,远戍南疆更合心意。”
宣帝当即准奏并命内史下诏:以上国、大前疑、随国公杨
为扬州总
并总揽诸州军事,守备异常,
练
军,筹备并统领伐陈诸军事,并诏沛国公、上大夫郑译随同监军…
郑译又:“陛下,臣往日因不谙军事,曾为他人轻蔑并连累陛下有吐谷浑无功而返之辱。至今也未有武功,陛下诏命随公南戍,臣恳求陛下诏敕臣与随公同行南下,使臣既可实习兵事,也可亲历战争,以武功服人心。如此,也不负陛下多年扶植之恩。”
宣帝以为然。
两人既已勘破世事,便开始,下无论顾虑伴君如虎之险,还是忧惧王权动
之祸,应该仍旧远离朝廷京畿、外戍一方,方是避祸全
的上上策…
郑译:“于翼年岁已大,韦孝宽虽一向忠勇,与陛下却少有旧恩。若论武略又一向效命陛下者,臣以为当属随公。且随公父
一向戍守南方,对南朝兵备民俗,并
师兵略一向详察谙熟,南朝若知朝廷诏随公镇守江北,必不敢轻动。”
一国之主的天元在理政治国、任用朝臣之上如此反复无常,伽罗和杨俱有了不祥预
:天元祖宗余泽渐涸,前世余德亦蚀尽,只怕恶孽满盈,必生奇祸。
宣帝话未落音,忽见杨手下的几个跟从神
仓皇地一
闯
来,一面纳
见过陛下,一面慌张地说:“随公,夫人在府中突然昏倒…”
直到此时,君臣之间的气氛,从一开始剑弩张,不觉竟成了
下翁婿之间轻松闲话了。
宣帝又说:“随公,不过,朕的天元皇后倒真算得上是一位明礼知义、懿德过人的好皇后了,也从不曾有过什么妒忌。这倒应该归功于随国公和夫人的教导有方…”
宣帝闻言哈哈大笑起来。
若说原来他还对这位岳父心存有几分敬畏和疑惑的话,今日与岳父的一番家常诉说,觉得岳父倒也诚厚直。只是,以往从没有过这样轻松的
谈罢了。于是,一下
倒觉得比旧日更
洽亲近了。
郑译原以为杨乃陛下岳父,与陛下之间虽有误会,毕竟还是一家人。因而,平时诸多心事并不敢倾心相诉。没料到,杨
对自己如此直叙
臆,不觉也以实情相诉:“随公一番话,竟使弟如醍醐
!不独随公有不测之虞,兄弟并朝廷内外诸官,其实人人俱有此虑。皆
时下
退维谷。弟这段日
如兄一样,也是辗转难眠、忧心忡忡。天元
情骤变,与往日非同一人,视文武百官甚至左右腹心,竟如家
,杖策辱骂随心所
。伴侍左右,战战兢兢,惶惧不可终日。唯恐变遭不测之祸。随公离京
彀之计,实乃保全
家之上上策。随公若能
京,弟也有一求:请偕弟一同前往,使弟也能暂避一时凶险,不知意下何如?”
杨急忙拦住:“无礼!找个郎中看看就是了,没见陛下在此?”
宣帝闻言果然大吃一惊,急忙询问:“以郑大夫之见,朕增派谁前往戍备,可保无虞?”
接诏后,伽罗忍着与夫君重新远离的忧
宣帝也非糊涂之人,心下自然明白,随国夫人一定是挂牵随公,却也不说透,只:“随公,朕今天其实也就是想和随公谈谈家事,放松心绪一番的,并无要
,随公先回府照顾夫人去吧,改日朕再召随公
。”
杨说:“若得贤弟为军前谋师,为兄可谓如虎添翼啊!”两人商定之后,郑译寻机奏禀宣帝:“陛下,江陵一带,自王轨、宇文亮伏罪,兵备始嫌虚弱。南朝已知大周必定攻伐,故而已在长江南岸一带大肆打造舟船、
练
兵,
先发制人,重新夺回江陵。江陵乃兵家重地,一旦失去,等于为南朝开了个大门。请陛下引起警觉,对南方加
兵备。”
接着,又把位列四大辅官之末,大后丞的杨,代尉迟迥而晋迁为大前疑之职。
杨邀郑译来府上小客厅相商未来。杨
与郑译抵膝握手,诚心相诉:“贤弟,你我兄弟相知相敬数十载,贤弟面前,勿须讳言:你我效忠周室,可谓备展诚节!然多年以来却屡遭猜忌谄害,每每念及,颇是寒心!为臣若此,情何以赖?我近日旁观,天元相寿恐殆不久!
下朝廷已无固本之基。尉迟迥贵为勋戚,叔侄拥兵数十州,社稷一旦有难,必先起
。司
消难反覆无常之徒,却也自认非池中之
,朝廷一有异常,动变亦在俄顷之间…”
随国府的这一场祸事风波平息之后,朝廷之上,接着又有几位文武朝臣无端便被心烦意燥、腹灼闷的天元或是罢官,或是杖策。一时,就连四大辅官之首、附
世家的大前疑尉迟迥也被天元疑惑有意排斥异己,一封诏书将其外放到相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