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七章亳州鏖战-1(2/2)

令吴忠孝略的是,女儿吴巧也不知何时已经回来了。吴忠孝也没过多责备她,只是令她好好休养,自己则到中军安排守城事宜。当下令宇文回东门、江城守北门、李林守西门,吴忠孝亲自守南门。调拨停当后,传令众兵将只可守,不可战,等待救援。

单铁勇:“军师此言,无非是想拾掇大哥打退堂鼓!想我单铁勇,父亲死在唐王手里,我与唐王是势不两立!我单铁勇甘愿立军令状,明日不拿下亳州,就以死谢罪!”

败报传到长安,太宗又坐不住了,这一日又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臣相房玄龄、杜如晦也赞同魏征的意见,认为“招安为上”太宗准奏,决定派遣使者往亳州招安。

逆军别无他法,唯有架着云梯攻,然而唐军拼死顽抗,逆军苦攻半月,毫无展,反而死伤甚众。

亳州,皖北重镇,本是三国时曹的故里,城墙厚,易守难攻,更兼城下有一古隐兵,相传为曹所建,双并行、纵横错、贯穿全城,可隐数十万兵于其中,而外人若不得其本就攻之不。吴忠孝等盘踞于此,自然是将隐兵又大加改,可从军营直通到城上,攻守极为便利。

贤杰:“老百姓当兵,为的是能有一饱饭吃罢了,未必在乎上的号衣是姓‘唐’还是姓‘逆’吧?”

贤杰乃向军师请计:“狄公可有妙计应对当前的局面?”狄公摸着山羊胡半天,方才嚅嚅开言:“山贼易退,但大唐的江山难撼呀,如今我军围城已有半月,仍未能打破亳州,届时唐朝的各路援军一到,我军必将又陷重围。不若先退兵,守住嘴山、小石城、信州三地,待实力雄厚时再图大唐江山。”

亳州南门外,单铁勇一当先冲到城下,令军士架起云梯,将一大刀片中,沿着云梯“嗖嗖”往城上爬去…

这时,逆军攻打亳州已经半月有余。

贤杰未及发话,单铁勇颇不服气:“军师此话欠妥,目前我军拥兵二十万之众,何谓实力不雄厚?你说打不下亳州,看我明天只消一战,定然拿下亳州,杀尽唐兵!”

虽然贤杰派了大将龙颜、华氏兄弟、齐大召和李安生防守这三地方,贤杰仍担心他们守不住。

却说贤杰也对攻城作了安排,令龙彪攻西门、张忠攻东门、家兄弟攻北门,自己率领大军攻南门。

众大臣纷纷表示要加大剿贼力度,再组建征伐大军,讨平逆贼,以解亳州之围。魏征却力排众议:“臣以为,征讨并非上策,如今天下初定,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实不宜再大动戈;况我国财力、力匮乏,难以支持南北两场战争。臣以为,当前应实行北征南抚之策,即集中全力平定北番叛,而对杨贤杰宜以招安抚为上。”

太宗:“众位卿,如今北番未平,秦元帅不能班师,南方吴元帅又剿贼失利,连同大将宇文虎、江成、李林皆被围亳州城,这如何是好?”

这一日,贤杰依旧在帐中召集众将议事。忽然探来报,说是江东人卢定国联络十七家山寇共五万多人正在攻打嘴山、小石城和信州。贤杰不由大惊,他怎么也想不到竟然有贼来抄他后路。嘴山等地若失,那也就等于失去了据地,没有了据地,就等于漂浮在面上的无浮萍…

军师还是摇:“大唐建国已近二十年,基实已渐牢,‘唐’字也早已老百姓心中。在百姓心里,大唐的份量恐怕还是要比大逆重…”

军师只是摇:“目下我军虽号称有二十万,其实大分是投降的唐兵,我军若打得顺时,他们还会跟我们走,稍有挫折,只怕就很难说。”

秋风起,漫天黄叶纷卷,天地更加萧杀…

这时又有探报说,附近各州唐军正在调兵遣将,准备增援亳州。

次日,战鼓震天,无数逆军士卒呐喊着从四面向亳州城发起猛攻。亳州城就象摇曳在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快要被攻的狼给淹没了…

天空中也乌云翻,似有一场风雨即将来临,远的天边则传来一阵阵闷雷声,仿佛和这响彻云宵的战鼓声相呼应!

贤杰其实也不太赞同军师的说法,但又不好明说来,当下伸大拇指夸奖:“好!单兄弟有志气!狄公,明天还是打一仗再试试看吧,能胜最好不过;不能胜,那就收兵回嘴山!”

运,随着败军逃了亳州城中。贤杰的兵则已经壮大到了十五万,可谓兵多将广,彻底逆转了整个战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