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由地方察举的人才,也要通过中央的考试,才会授官。我朝延用隋以来的科考制度,正是在察举制度上的一步改革。”李愔见杨悦对此不熟悉,便耐心的解释
。
“量才而用而矣。”
李愔嘿嘿一笑:“怎么是中计。天下太平,岂不更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得好。”目瞪呆的尉迟洪
听了这话,却也立时心
大开,豪气万丈,勾起他心中的少年狂妄,一拍脑门大声喝彩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就应该
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过此话才说了半截,杨悦已发现二人神大变,不止李愔,连尉迟洪
也惊得目瞪
呆。
“科举考试人员,不再只是通过举荐才能参加,学馆里的生徒都可以参加,所以无论寒门还是士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便如你所说,在才能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要给天下士
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想了一下,又问:“科举的好
是什么?”
李愔也笑:“隋以来的科举制度,也是对察举制度的一
改
。魏晋用的品评选官制度,被门阀把持,反而选不到真正有才学之士,所以到了隋朝,文帝以来开始恢复考试制度,不再以品评定级。”
杨悦对此到也没什么意见,想了想转问
:“我朝用的科举制度与察举制相比那个更好?”
不得不行改革,魏文帝采用何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要改革这
弊。”
“原来如此。”杨悦恍然。她学过历史,也知
各代用的什么制度,但从来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原来他们之间还有这
传承递延的关系。今日可谓是受教非浅。
“这到也是。这天下也不是你李家一家的天下,大家都有份。天下太平,大唐昌盛,人们才有好日过…”杨悦随
叹
。
李愔微微一笑言:“当时察举制度
弊太多,选
来的人大都是世家
弟。为了改变这
现象,魏武帝曾下三
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不论‘德行’、‘名节’、‘门弟’,打破‘以德为用’的局面。到魏文帝时制度化,便是‘九品中正选官’,从九个方面来考评官员,以作为对官员
补的依据。但是到了后期由于门阀的
纵,最终与‘唯才是举’南辕北辙。造成你所说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
“这还用说,如果察举好,当今圣上为什么不用察举制度,却改了科举。”尉迟洪想也未想,便随
答
。
杨悦不由大笑,这说法
也简单。
杨悦心中慨:“难怪科举一
,至今不衰。”天下无论贫寒都争着读书,想起历史书上记载的李世民指着科考的读书人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士
尽
我觳中”不由笑向李愔揶揄
:“这样以来,天下读书人岂不是都中了你们李家的计,争着考试作官,反而没了其他念想。”
“自然是科举好。”
后世三国泛滥,杨悦到是也听说过。见李愔说到此,不由莞尔,说:“曹
到也十分大胆。人无完人,原本不错。但求贤如他这般不顾世人言论,不仁不孝之徒都敢用来治世,难怪世人称其为
雄…”
杨悦这才想到自己随的一句
叹,已是大逆不
。“天下为公”这
思想,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古代是大大要不得的。
曹的求贤令,惊世骇俗,甚至直接提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要“勿有所遗”这在历史上十分有名。
“雄?”李愔有
惊奇地笑
“这
说法到也新奇。十全十
之人本来难寻,自古以来真正能用人的无不明白这个
理,汉
祖不也用盗嫂之辈。”
杨悦大奇,在她的历史书中学的“九品中正制”弊端更大,怎会是为了改革弊?因而问
:“那‘九品中正制’不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罪魁祸首么?怎么还是察举制的改
?”
“其实我的意思只不过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即是大唐的臣民,便有责任让大唐更加昌盛。”杨悦赶忙往回收。
杨悦到是没注意到自己不留神,提前把梁启超的名言先说了来。见到尉迟洪
少年豪情,一时激
“为什么?”
“恢复考试制度?难不是隋代才有的科举考试制度?”杨悦有
惊讶的问
。
李愔吓了一,忙告诫
:“这里没有外人,只有洪
和我,你这些奇言怪论说说也便罢了,在他人面前千万不要
说。”
杨悦摇笑
:“中国自来以‘德’治天下,用这些人不怕教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