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学习学习历史中国宪政史(2/3)

大多革命派在宋教仁的积极推动下,组成“国民党”(虽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但主要理事为黄兴、宋教仁等人。)也有其他许多党派,如章太炎的统一党,汤化成等人发起“民主党”以及“共和党”后来合并成“步党”

袁下令讨孙,驱逐国民党议员,国会人数不足,因而另组“约法会议”取代国会;1914年成立参政院,行使立法职能。

袁世凯称帝:袁称帝并非反对“宪政”而是“君主立宪”与“共和宪政”的争论结果。

(此国会直到1924年北京政变后才停止活动)

分人,如杨度、康有为等人为代表,认为下层民众没有共和基础,应该有“君主”因而,1915年12月袁世凯在“举国”一片“拥”声中“称帝”(据说袁被一分人假造的舆论蒙蔽)

8、袁世凯的“宪政”:袁世凯清帝退位,南北议合,终于使革命成功(当时武昌革命力量薄弱,且内外困无财政支持。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若为清政府攻打武昌,并不难。因而革命最终胜利,袁世凯功不可没。)当时可谓举国呼,对袁世凯的“赞誉”极,甚至认为他是“民族”英雄,终于推翻了满清的统治。

但宋死后,国民党内形成两派:有人秉承宋教仁遗言,主张不破坏民主程,依法逞凶。孙中山则主张兴师讨袁,即行了“二次革命”;

然而满清政府必经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压制汉人乃是“族训”不敢放手启用汉人、想一直凌驾于汉人之人。慈禧于1908年11月去逝后,满清政府在各地方谘议局的敦促下,终于答应提前召开国会(1913年,原计划1917),并于1911年5月颁布“内阁”官制,行改革。然而,内阁诸人不过是满族亲贵而矣,被称为“皇族内阁”

1912年12月开始在全国行第一次国会选举;1913年4月召开第一届国会(被称为“民元国会”),国民党获得392席(共862席),成为第一大党。并产生《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第一宪法)。

“宪政”的主要形式:第一是组织“国会”第二是由国会“立法”

国会虽然召开,国民党也取得大成功,然而,宋教仁于1913年3月底被刺杀(此事有两议论:袁杀、孙杀;认为是孙中山杀者,是国为宋教仁当时在国民党中声望极,已超过孙中山,且许多事情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孙中山不能领导国民党,因而不满,以至于孙中山的忠实维护者将宋教仁刺杀;袁杀论则是因直接凶手武、应等前后翻供而得。另外,也有人认为是赵秉钧因与宋争内阁总理一职而指示人暗杀,总之宋案成谜。)

南北议和,革命成功后,各界层开始积极推行宪政。

但共和思想已成,随着袁世凯称帝,全国上下一片骂声。包括梁启超等人都决反对帝制。因而发生了“护国战争”(蔡锷甩先发起,注:蔡东坡乃是梁启超的弟,当时在北京,由梁护送走日本,转回云南。)

10、

孙中山因革命思想的威信而被推举为“大总统”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谓中国民主宪政基础)

7、革命的胜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一般认为革命胜利是孙中山领导的。实则起义只是受革命派思想影响,真正直接参与者却是“新军”(清政府学习德**制,拥有当时的现代化武装备的‘新军’,与“八旗军”及“练军”相对而言。),其中“帮会”成员起了主导作用。

最让袁世凯震动的是:其嫡

所以清政府的“立宪”国会还没召开,已令天下人义愤,连许多维新派成员也开始转向革命。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梁启超。

9、革命派的活动:

了“立宪”的希望,各界层知识分,知识名纷纷积极参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