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别说是挣。
老三嘴上说的很溜,其实心里也没多少底气。在外面打工比山里挣钱多的确是事实,但挣毕竟不是捡树叶,不是哪儿都有随便抓的。老三的实际收入每个月可能一百五十块左右,来回的路费开销之后这一年下来也不过一千三四块进账。尽管如此,还是比山里种田的人家强了百倍。
发婶儿想,如果自己也能跟着老三一起出去打工挣钱那该多好。大花山的女人出远门挣钱还没有先例,整个枫木乡和霜河没听说有哪个女人在外面挣钱的。这年代就算是穿个高跟鞋都会被一路看,人见人撇嘴。少有人知道,发婶儿已经出过几回远门,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太陌生。
摸摸临产的肚子,瞬间打消了刚才掠过脑海的念头。在小家伙断奶之前,不可能有机会远走。先探一下老三的口气再说:“过几年,你们在外边找到更好的门路一定得把我也带出去!”
烟已抽完,只余下一个烟头还夹在老三手里。最后一口烟吐得太近,熏得他有点睁不开眼。听发婶儿在问话便强睁着眼答话说:“你这是在说笑,你哪需要出门。到时候两个娃娃要带,冯老师教书养活你们就行了。”
“别提他教书了,一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哪养得活家口。今年屋里是个什么情况,外人都看得出来。你不提还好,一讲起这事儿就窝火。”,发婶儿在老三面前抱怨起来。
“别这么说,大花山里谁人不晓得老冯家好过?冯老师可是远近闻名的大知识份子,端钱饭碗的没几个!”老三羡慕地说。
发婶儿不以为然,差点笑出声来:“顶个屁用!婆娘娃娃有吃有穿有钱用才是硬道理!”
老三宽慰发婶儿说:“你们家里还不好?这山里头几户人家一年到头有大米吃,估计难数出第二家人来”
这点发婶儿承认,的确少有一年上头吃大米的人家。瞬间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但很快隐了下去。“哎,人比人气死人哟,现在看看你们有能耐,不要一两年就别说是大米,用不完的钱呐…,还怕没大米吃?”
“冯老师有铁饭碗,月月旱涝保收,不愁!不愁!”,老三觉得还是有稳定收入的比较好。
发婶儿不好继续接着往下说,只能转个话题问一些老三在外地的情况。诸如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之类。
猪杀完,所有的肉都收进堂屋,发伯和奶奶满足地欣赏着这一年的收获。乡邻陆续走进火堂坐下,发婶儿吩咐冯雨沐递烟倒茶。老冯家一向好客,特别这种时候一定要把乡邻们招待好,要知道帮忙都是帮个人情,可没谁真冲这顿饭来的。
所有围坐火堂的人里面老三算是见过最多世面的人,三十多岁如此能干,自然成为今天的中心人物。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问长问短,好奇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老三的讲解让大家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一个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挣钱就如同在院了里扫落叶一样简单的世界。
发婶儿坐在中间没有插嘴,她静静地听男人们讲话,静静地遐想外面美好的世界,描绘心里那片自由的天地。如果有一天能像老三挣这么多钱,每年回来能给儿子买好几身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自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半山腰里劳作。
出门打工在发婶儿的心里悄悄被定义为一种解放,她不会轻易告诉任何人。火堂里嘈杂声音再流不进她的耳朵,她一个人想,一个人微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