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臣的职责很明确,军方那两个一看名字就明白;财政大臣权力极大,除了理税收以外,还负责各
官府专营行业;农工大臣则负责垦荒和建设事宜,还兼
赈灾;外
大臣权力最小,他负责与各国的
及各
仪式,但赵抗是最讨厌仪式的,所以监察大臣负责所有大臣的绩效考
工作,并且有弹劾之权,不但可以弹劾大臣,甚至可以指斥赵抗本人的过失。当然,指斥赵抗本人的过失是有次数限制的,一个月只能
行一次,赵抗这么
是既想有人提醒自己,又怕被烦得不行。
第二天,赵抗就举行了简单的加冠仪式,一炷香的时间就完成了,大概是史上最短的加冠仪式了。下属们虽然觉得有儿戏,但也没谁敢提
异议。随后赵抗就确定在来年的正月初一正式建国,他可没耐心等什么黄
吉日。决定后他就派
使者照会南宋、西夏、大理、
丽和南洋诸国,至于金国,由于双方仍
于战争状态,自然就没那个必要了。
关于各大臣的人选,赵抗很是痛,海军大臣与陆军大臣对战斗经验的要求一般,军事理论
平
就行,但手下诸将都是实战派的,理论
平一般。最后赵抗思前想后,决定任命原近卫师弩兵团团长李天佑为陆军大臣,主要是因为他的冷静和理智。海军大臣就一直没有太好的人选,赵抗只能暂时由自己兼任,其实赵抗也一度有让在海战中表现
的郑南臣
任海军大臣的想法,但是统兵大将显然更加重要,于是赵抗就把这个念
搁下了。
赵抗瞪了江晨星一。
国号很简单就定下来了,赵国,因为赵抗本来就是南宋的赵王。接下来的日里,赵抗开始考虑国家的各项制度和政权结构之类的问题,这令他相当
大。
在赵抗最初的计划中,内阁之上还有丞相一职,可是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先空着,赵抗打算等正式建国后再发布求贤令,看看能不能引到合适的人选。赵抗选择官员的原则是宁缺毋滥,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就自己兼任。至于最重要的人事权,赵抗将它分到各大臣手中,而任免地方官的权力则暂时留在赵抗手中,有丞相后则会移
到丞相手中,但正式任命的权力仍会留在自己手中。
以上六位大臣组成内阁,一般的决策都由内阁讨论,有四票赞成,提案即获得通过,如果现三对三的情况再上报赵抗圣裁。内阁六大臣中军方占据两席,明确表明了赵国的战国
质。虽然提
军方地位正是赵抗的本意,但他也不愿意
现权力失衡的情况,所以
任海军大臣和陆军大臣之人,必须放下手中的兵权,两位大臣与赵抗一起组成总参谋
,负责一切与战争有关的重大决策。
在官职设置上,他打算开辟一条新路,传统的三省六制度,
门职能重叠,浪费人力,而且名称不够浅显,不方便老百姓记忆和理解。赵国的新
制则是这样,赵抗为国王,下面是各
大臣,总共设有海军大臣、陆军大臣、财政大臣、外
大臣、农工大臣和监察大臣,而极其重要的情报
门则埋藏在暗影之中,直接向国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