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殿中召见有深意(2/2)

朕已经看过了。”

君臣这一谈便是将近三个时辰,等到事情前后都考虑到了之后,两人方才发觉已经是饥辘辘。赵佶当下便吩咐前去备膳,竟是俅留下来尽以前也碰上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但如今俅自忖已经不是宰相,这样的殊遇便有些过,传到他人耳中的时候还不知会变成什么。只是他终究拗不过赵佶的持,最后只得坐了下来。此时,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了一个念——要是张康国之今天的情形,不知会作何想?

嘴里说着漂亮话,俅心里却别有盘算。他毕竟是当过一任宰相的人,况且人人皆知他乃是赵佶信任的臣,所以说,起事来也能够少一些掣肘。再加上有了王安石前车之鉴,他当然不会全的手段,真正筛选人才时也会更加小心谨慎。当然,只要赵佶一旦真正认可,他还是要去找蔡京去请教一二。这事情,靠一己之力蛮当然不行。

赵佶来回踱了几步,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你在奏折上提到我朝两税法实为量一条,朕也会。若是不打仗,则小民尚可负担赋税,但一旦边关战事连年,则赋税之重足以让百姓失去活路。只是,要照你说的改革税制,这丈量土地事关重大,你又如何断定那些差役不会因为收受贿赂而私相篡改?”

赵佶闻言眉一皱:“用新科士?可是这些人并无施政的经验,如若贸然使用,岂不是会有害民之嫌?”

“你说得不错,当初王荆公推行免役法青苗法的时候,尽看上去利国利民,结果却因为考虑不周再加上用错了人,使得民间怨声载,所以改政令确实得慎之又慎。”说到这里,赵佶突然沉默了片刻,然后不无疑虑地问“伯章,此事你有无征询过元长地意见?”

“嗯,礼虽然还未把名单呈上来,但朕确实听说,此次的士共有六百四十一人,也足够伯章你挑选了。”赵佶终于还是下了决心,神宗皇帝用王安石变法,虽然其中多有波折,但毕竟是留下了不少可供借鉴之,如今他若是再想改,用人上便需更加谨慎。”还有,如今既然是赵之为尚书右仆,此事朕也得知会他一声。”

俅闻言立刻抬起了,他却不像寻常臣面君时那么战战兢兢,直接对上了赵佶地目光。”江南乃富庶之地,所以臣认为,若有政令需要施行,当以江南作为试。倘若连膏腴之地也不能承受,那么,其他的地方就更难推行了。”

“圣上,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所以才更容易看到两制度之间的差距。而且,新登科的士不会有那么多名利之心,若是圣上亲自晓,以大义,他们自然会怀着国之心报效。圣上前时也说过,官员在地方上职位低微的时候,往往还能够恤民心疾苦一番政绩,到了中枢之后却是只知趋炎附势往上爬。所以说,若让臣挑选人手,臣宁愿选那些士,而不是所谓的才俊。”

见赵佶一句话就问到了上,俅顿时有些踌躇。当日蔡京试图推行方田法,顿时在朝中激起剧烈的反响,也正是因为需要厘定天下田亩的缘故。天下承平日久,瞒报的田亩不计其数,而在他印象中,史书上记载明朝自明初就在改革税制,却直到张居正任上方才取得突破展。所以说,自己去江南不过是暂时的起个,后续的事情还需要一大帮人来

“因为那时尚未定案,臣只是对元长提了提,后来因为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所以就暂时搁置了下来。此番趁着星变的时候,臣和几个幕僚商议了许久,这才拿了像样的条陈,兹事大,所以臣的这份奏章元长并没有过目。”

“圣上明鉴,正因为厘定田亩需要众多的官员从旁协助,也一定要有严格的法度来限制那些胥吏,所以说,臣的意思是在此次崇宁五年的礼奏名士中挑选人。”

俅说地很是坦然,但是,他心中确实存了别样的心思。对于经济之,他并没有那些穿越前辈那么厚的功底,因此在除了贸易和打仗的一些远见之外,他就只有最后一个杀手锏——彻底改革两税法。但是,联想到中唐时期改革租庸调时遇到的大阻力,他就不敢一味蛮,如今虽然并不完全备施行的条件,但是,若是能够一步步缓缓推行,面对的阻力也应该会小些。况且,他也不是没有私心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