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9章兵ma未动(2/5)

祝枝山走到近前,迎面一阵酒气扑来,看起来这位祝才果然是嗜酒如命。他笑呵呵地:“杨公大手笔呀,为了吃几块地瓜,舍得下这么大本钱。呵呵呵,这里店东是我的表弟,这西天麦和蕃地瓜是我家园里生的,带来些给姨母和家人尝个稀罕罢了。杨公吃么?”

祝枝山着大胡,眨着一对绿豆,对杨凌那痛心疾首的模样颇有莫名其妙。

门帘儿一掀,一个笑眯眯的大胡从里屋走了来,和杨凌正打了个照面,两下里一瞧,都不由得一怔,同声说:“是你?”

祝枝山端起杯来,如长鲸般一饮而尽,笑:“无妨,杨老弟心系黎民,是老祝惭愧才是。”他说完狐疑地看了杨凌一:“不过…恕我老祝冒昧,老弟这般在意国计民生,莫非…是朝中哪位大人的贵介公?”

想到这些优,杨凌不禁欣悦非常,对祝枝山也有些歉然:自己要不是为了开禁通商,被李东提起粮问题,还就一样忽视了它,何况衣无忧、不事生产的祝枝山?

那人又惊又喜,笑:“原来是杨公,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呀。”

杨凌觉得语气有些冲了,不禁讪讪地:“小弟一时情急,言莽撞了,祝兄莫怪。”

其实莫说他是个赋闲文人,压不会去想庄稼增产的问题,就是史书有载玉米传到中国后,长达数十年间,许多农民也只是在家中后院上二三十棵,留着给孩当稀罕儿吃,压就没想过用它来替代现有的农作,更别提官方没有注意并记载的那些年了。

杨凌听说他把这些产作当成稀罕儿养活,全然不能想到其中对大明百姓的重大意义,不禁责备:“祝兄呀,这些东西是什么瓜果,那是极为产的庄稼呀,若是在大明广泛植,不知可以救活多少百姓,你只养在一个小小果园里,实在是暴殄天。”

杨凌一看那大胡竟是江南四大才中的祝枝山,也不由失声:“是祝公?你怎么在这儿?”

一个呵呵的笑声:“我是个酒痴,想不到这京师却有个瓜痴,是谁这么喜啃地瓜呀?”

杨凌尴尬地笑了笑,不知说自己份,这位祝才会不会拂袖而去。不过如今既要用到人家,瞒是瞒不住的,他犹豫了一下,说:“小弟姓杨,单名一个凌字,忝为当今皇上的侍卫亲军统领,辖内辑事厂。”

那些东西虽非味,不过胜在稀罕少见,祝枝山便时常运些给开设在各地的米粮店售,由于各地人不曾见过那些东西,销量并不好,不过偶有喜尝鲜的,价都比普通粮得多。

杨凌意外地站起:“祝兄请坐,你我一见如故,何必如此拘礼?呃…”他看了祝枝山一,试探地:“小弟在文举中声誉可不甚好,本以为祝兄听了我份便要拂袖而去,祝兄不介意我的名声么?”

祝枝山听了大惊失,和他同桌饮酒,谦然自称小弟的杨公就是当今圣上跟前最得的那位杨大人?他惶然立起,拱手:“原来是杨大人当面,失敬失敬,学生实在失礼了。”

祝枝山一听有酒可喝,顿时欣然从命,几个人来到一家大酒楼。杨凌吩咐手下将那袋玉米好生看住了,这才和祝枝山、火者亚三四人上了酒店,寻了一间雅间就坐。

祝枝山听了也是一愣,随即想起听到的有关杨凌的一些传言,不禁晒然笑:“那些腐儒看人光‘独到’,学生可没那般见识。且不提大人在民间名声好得很,单是看大人对一个侍婢肯低声下气、对我这样的文人肯折节下、能为百姓如此用心,这襟、品行、为人又怎么会差得了?”

祝枝山在33岁上中了举人,此后十多年来再无展。虽然求取功名之心甚,由于年岁渐长,对于仕途也不敢太抱希望了,便在苏州老家置了房田产、又起粮米生意,当起了富家翁。

前两年有一家百年前移居南洋的汉人因为得罪了当地权贵,辗转逃回了大明,在祝老爷储上为他料理果园,平素在果园里了些从南洋带回来的农作

杨凌一颗心落了地,既然找到了正主,也就不那么急了,总之这祝枝山他是绝对不会放过了。两下谈几句,他就守财般扛起那袋被祝枝山称西天麦的玉米粒,盛情邀请祝枝山和两个西洋传教士去酒楼一叙。

甫一落坐,杨凌便急不可待地问起这蕃薯和玉米的来历,原来祝枝山是官宦世家,老父过山西布政副使的官,后来告老还乡。

小时候寄住在山东平原县的姥姥家里,杨凌就听姥姥念叨过红薯半年粮的谚语,玉米的地瓜亩产几千斤很普通。

祝枝山和唐伯虎放不羁、愤世嫉俗,属于文中的异类,同样不见容于那些正统文人。自已受其苦,又和杨凌相识在先,

而且它的适应,耐旱、耐瘠,耐风雨,病虫害少,山地、坡地和新垦地都可栽培,不和稻麦争地,煮熟晒的话能放上几年,比稻米还耐储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