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就像是永远都吸不饱水海绵。”
首批赴美一百名学子,完成学业后全部归国,即便受到挽留,对方提出相当优渥条件和待遇,也没有一个人选择留下。
“教授,我感谢您教导、”一名专攻物理学生,面对教授挽留时这样说道:“我学习,不知疲倦学习,为并不是我自己。我国家需要我,需要我学到知识,我必须回去!”
一百个人,却说出了同一个答案。
“这里两年,我恨不能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让我能读到多书,学到多知识,是什么支撑我?是我国家,是教我识字,教我识理长辈告诉我每一句话。饮水思源,不能忘本。我是华夏人,我要回我祖国。”
两年前,他们青岛和上海登上轮船,怀揣梦想远渡重洋,两年后,他们再次登上轮船,满载而归。
当他们乘坐轮船抵达港口,当他们双脚踏上熟悉土地,当他们看到看到鬓生华发,却仍亲自来接他们师长和亲人,少年们再一次深深鞠躬,挺直背脊,昔日远行少年们已经长成,他们碧海蓝天下发下誓言犹耳际,而今,他们对师长说出话却只有一句:“先生,我们回来了!”
李谨言没有亲眼看到码头上发生一切,却能从记者拍下照片和报道字里行间中描绘出当时场景。
一百名学子,却带回了无数希望。
留学生们专业不同,却无一例外是其中佼佼者。
其中有十一人来到了关北,他们走下火车后,去第一个地方是关北中学,做第一件事,是将他们耗费两年精力和心血抄录下来书籍,记录下来笔记,全部交给学校里校长和先生。
纸张都被保存得很好,字迹也十分清晰,可见这之于笔记主人是何等珍贵。如今,他们却毫不犹豫拿了出来。
“两年所学,于此,愿能微绵力。”
有两人选择关北中学任教,另外九人,三人加入了乔乐山实验室,两人被研究无线电邹成功父子请去,另有一人被财政局任局长收罗,为不是让他军政府里工作,而是为北六省官银号储备人才。
余下几人,一人进入机械厂,一人埋头农场,农场里人看到面皮白嫩,嘴边刚长出胡子娃娃下地样子,眼珠子差点掉地上,这留学还有专门学种地?
仅余一名学习法律,却被楼大总统一纸电令要去了京城,僧多粥少,展部长那边要人,楼少帅也得放人。
就这样,一百名归国学子很便被“瓜分”一空,等到李谨言回过神来,想再找找有没有适合做先生人时,连头发丝都不剩一根了。
李三少很无语,好这只是第一批,明年第二批留学生就要归国,他可以等。
一场大雪之后,1916年元旦来临。
关北城大街小巷都喜气洋洋,所有工厂全部放工一天,工厂老板们仿照楼氏商业集团做法,给每个工人都发了少半块大洋补贴,没发大洋,也有罐头,腊肉,饼干等福利。
已经陆续有外省人来关北采办年货,成箱饼干罐头糖果和香肠被送上火车或是直接用马车拉走。几条商业街接从早上开门,人-流就没停工,饭庄和旅店生意也格外好,比起往年,今年来关北采办年货商人居多,订货量也比往年要翻上了几番。
李谨言难得清闲一天,坐桌旁夹着松子,听着广播里评书和相声,刚想感叹一句这样日子真好,就把一颗松子夹碎了,这已经是第六颗了。
李三少还想再试,一盘拨好松子仁和栗子已经送到了他面前。
“言少,还是我们来吧。”
一旁围坐炭火炉旁剥栗丫头实看不过李谨言糟蹋东西,几乎是把李谨言手里钳子给“抢”了过去,一下一个,饱满松子仁就摆了碟子里,三个丫头一起动手,一会就堆满了一碟子。
李谨言看看又被送到眼前碟子,抓起一把,扔嘴里就嚼。
恩,很香!
不会夹松子又算得了什么…
楼逍进来时,看到就是李谨言一把一把吃松子样子,丫头们见着楼少帅,便不如之前那么随意了。虽说楼少帅并不像外头传言那么吓人,可丫头们还是忍不住有点怕他。
等到丫头们下去,李谨言继续一颗一颗吃松子,他算是和松子杠上了,不吃完不罢休。